宣化上人:人為什麼流轉生死呢?就因為沒有得到這個本體

  《占察善惡報經淺釋》

  ◎天竺三藏菩提燈 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要去台灣受戒的,就早一點報名,這個八月間就停止報名了。去受戒的人,要預備來回的飛機票,他那兒不供飛機票;飛機票連自己用,大約要一千塊錢樣子。如果沒有一塊錢,就是沒有法子去了,沒有咒可以念,好叫你自己飛去。那麼怎麼辦呢?可以等多一年、或者等多兩年,在金山寺或者也會傳戒;到那時候,可以減價一半的一半,二百五十塊錢夠了,那麼這是很便宜的。

  各位想一想,願意早出家、早受戒、早做比丘,就到台灣去;若願意晚一點出家、晚一點做比丘,就等著在金山寺美國第一次傳戒的時候,你再來受戒這是第一批,第一次是很好的。所以,你要是沒有錢,最好的機會就是等著金山寺傳戒。

  每一個願意出家的人,應該先寫一篇文章或寫一封信給我,說說你出家的理由:為什麼你要出家?你看不破什麼你要出家?你放不下什麼你要出家?說明白了這個理由,然後我看了可以,這才可以;許可你或者到台灣出家,或者到台灣受戒,或者到金山寺受戒。一定要先寫一個申請書,說明了你出家的理由。

  g3. 示第三輪相

  h1. 正示輪相 h2. 詳示佔法 h3. 勸修至心

  h1(分二)

  i1. 明相 i2. 明義

  今i1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別者,當復刻木為六輪。於此六輪,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三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

  這是第三科,指示明白這第三個輪相。這第三個輪相又分出三小科:第一科,是正示輪相;正當指示這個占察的輪相。第二科,詳示佔法;詳細指示怎麼樣佔法?這第二科。第三科,是勸修至心;勸你用至心來占察,你不能馬馬虎虎來占察。在第一科正示輪相,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明白這個相。第二,是指示明白這個意思、義理

  「善男子」:地藏菩薩叫了一聲男子

  「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別者」:你若想要佔察你過去生、現在生和未來生這三世因果報應,這樣有什麼分別的。

  「當復刻木為六輪」:你應該木頭再做六個輪相。也和以前那個輪相是一樣的,中間是四方的,兩頭是尖尖的,又有一點圓形,做六個。

  「於此六輪」:在這六輪相上,「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用這個一的數目、二的數目、三的數目、四的數目、五的數目、六的數目、七的數目、八的數目,乃至於到第十八個的數目個字,寫上它。用這十八個數目寫到那個輪相的一面,就是每一個輪相寫三面,留著一面沒有字的。

  「一數主一面,各三面」:每一個數目寫到面上,每一個輪相寫三面,還有一面是空的。

  「令數次第不錯不亂」:令這個數目次第不錯不亂。比如:一個上寫一、二、三,你不可以寫一、二、五,也不可以寫一、二、六。你應該在這一個輪相寫一、二、三,那個輪相寫四、五、六,在那個輪相寫七、八、九,在那個輪相就寫十、十一、十二;每一個都這么寫,不要數目錯了這就是不錯不亂

  i2. 明義

  「當知: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自性清凈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

  這是第二科,說明這個意義、這個道理

  「當知」:你應該知道。

  「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像前邊我所說的十八數,雖然數有十八,但是都從這個「一」數上生出來的,以這個「一」數目做為母體──好像母親似的,生出來這么些個小孩子。

  「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像前面所說十八個數目的相,它就是顯示出來所有世界一切眾生,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這六根來。

  「皆從如來自性清凈心一實境界而起」:這個六根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就從如來清凈自性裡邊生出來的。因為一念無明而生出這么多麻煩事情;這有一念的無明,造成了這六根。那麼無明,也是從如來自性清凈心一實境界而起的。就因為一念不覺,就生出無明來的;你若覺了,就沒有這么多麻煩事生出來了。因為你一念不覺,所以生出來內裡邊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生出來;外邊就生出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中間,又生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這合起來三六一十八,叫「十八界」,又叫「十八受」。

  「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根據著這一境界,以這個一實境界為本

  「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編按:缺本句之講解】

  「不了一法界」:不明白這個一法界。今天我給你們講一講這個「一」。這個「一」是一個數目的開始,誰造出這個「一」呢?本來不要說二,連一個一也沒有;這一個「一」,就是那一個圓圈變化出來的。這個「一」字是最妙的,可是雖然妙,就有數目了;有了數目就不是真正的妙了。

  真正的妙就是這個「o」字。這個「o」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是無形無相,沒有一數目可以表達出來它。你單單寫這么一個「o」字,就是代表什麼也沒有;沒有數目,單單這一個零字。這「o」字旁邊你加一個「一」字,喔!那就變成十了。你再加兩個「o」字,那就變成百了;加上三個「o」字就變成千了。千千萬萬,都是從這個「o」字來表達出來;那麼這個「o」字的本體它是沒有數目的,不過你若加上一個一,它就有了數目

  我們人的本性就是這個「o」,等到變了「一」了,那就有了執著了,生出一點執著執著什麼呢?執著這是個「一」了,不圓融無礙了。這個「o」字,你找不著頭也找不到尾,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終點;所以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沒有比這個「o」字再大的,也沒有比這個「o」字小的。為什麼呢?你再大的數目,都離不開這個零字,所以它大而無外,沒有能超過這個零字再大的;小而無內,你就單單一個零字,什麼也沒有了。那麼在這個「o」字搖身這么一變,就變了一個「一」字;變出一個化身來,這化身就變出這個「一」來。

  這個「一」,你若再能把它變回去,變成一個「o」字,那在佛教里就是佛;在道教來說就是仙,不過它那個不究竟,還要往前再研究。所以他說:「天得一以清」,天若得到這個「一」了,它就清凈它就到下雨的時候就下雨,到刮風的時候它就刮風;不會刮颶風,也不會下大雨。

  它下的雨是「風不鳴條」。怎麼叫「風不鳴條」呢?這個風不會把柳樹颳得響。這風若大了,會把柳樹颳得沙沙響,它不響的;條,就是楊柳枝那個柳條子。下雨呢?「雨不破塊」。這雨不會把那個土塊下得沒有了。土塊,就是泥土這么一塊一塊地在那地方。下雨不能把土塊鍘碎了,它下完雨,那個土塊還是在那裡,不會把這個土塊給破了。這個雨,就下得「天街小雨潤如酥」,天上下那個小雨,就好像是那個油似的,下得一切萬物都很舒服的。

  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地要是得到這個「一」,就不會有地震的;地震,就是把這個「一」跑了,沒有這個「一」了。這里頭很玄妙的,講了,我知道你們也不懂的;不過,你若懂了,就是聖人。所以說「人得一以聖」,人若得到這個「一」,那就菩薩聖賢;為什麼呢?他得到這個本體了。我們人為什麼就流轉生死呢?就因為沒有得到這個本體,不知道這個「一」;你若知道這個「一」了,再能返本還原,返到那個「o」上,那就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境界了。講這個「一」沒有法講完,就是講幾個大劫也講不完的。因為什麼呢?這個「一」道理太多了!

  若講起來,一切經典是從這個「一」生出來、從這個「o」生出來;一切諸佛是從這個「o」生出來的,一切的天地也都是從這個「o」生出來的。這個「o」雖然說是沒有,但是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個「o」生出來的。可是在這個「o」的時候是沒有的,到了這個「o」的;你把它伸開,就變成一個「一」了。變成這個「一」,就生出很多麻煩:由一就生出二來,由二就生出三來,由三就生出四來,由四就生出五來;乃至於無量無量的數目,都從這個地方跑出來的。若沒有這個「一」了,你還把這個「一」能變成一個「o」,那你就返本還原了。

  那麼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和這個道理是相同、相近的。什麼呢?這個「一」就是不是人的時候。那麼說,是個什麼呢?什麼也不是的時候,還沒有人的時候,沒有人、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壽者這時候;等一到這個「一」上了,就有了人了。這個「人」就是個心;這時候,有了人就有了我,有了我就有眾生,有了眾生就有了壽者了,這些個麻煩事情就出來了。你懂沒懂呢?說:「我還有點不明白!」你不單有點不明白,根本你就不明白!

  「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恭錄自《占察善惡報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