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為什麼說這「十二因緣」就是個糊塗因緣?

  「十二因緣

  這一連串的關係若都沒有了,

  就好像萬里晴空一樣,

  又好像水清月現。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由這十二種的緣作為助緣,幫助人生了死,死了生。

  這「十二因緣」就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什麼是「無明」?

  「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麼呢?就是俗話所說糊塗糊塗就是不懂道理,糊糊塗塗的。因為糊糊塗塗的時候不明白,就做出糊塗的行為,就有妄行了。

  什麼叫「妄行」呢?

  「妄行」就是不應該做的而去做了。有了妄行,就有一種虛妄的認識,「識」就是一種認識。

  有了虛妄的認識,就有一種糊塗的「名色」。有糊塗的名色,就有一種糊塗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塗的入,就有一種糊塗的「觸」。有糊塗的接觸,就想要有一種糊塗的「受」。有了糊塗的享受,就有糊塗的「愛」。有了糊塗的愛,就有一種糊塗的「取」。有了糊塗的求取,就想有一種糊塗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塗的得,就有了「生」。有了來生就有了「老死」。

  這一些個因緣都是開始於這個「糊塗」。開始是糊塗,所以結果也糊塗;這一生糊糊塗塗的,又有一個來生來生還是糊塗。十二因緣最初就是個糊塗,所以十二因緣是個糊塗因緣

  糊塗因緣,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這種因緣。這十二因緣是說「我們人怎麼樣受生、怎麼樣死的這個道理」。就因為不懂這十二因緣法,所以就造成相反的作用,問題也就愈搞愈大,甚至於有了小孩,不把他生下來,就在他一、兩個月,三、四個月時去墮胎了。

  人的慾念,食慾或者色慾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

  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無明」就是糊塗的一個別名無明生出來了就想要去做去。因為無明就有男女性行為。這個性行為就是由糊塗發生,然後才有這種糊塗的行為,這就是無明緣行」。有糊塗的行為,然後就生出來一種糊塗的認識、糊塗的分別。這種識也就是中陰身,在男女性行為的時候,這中陰身離得千里萬里,都看得這個地方有一線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這個父母眷屬因緣的,就看得見這個亮光,就到那兒去投胎,這個識就投胎了;所以說「行緣識」。

  「識緣名色」,識投胎了,這就有了「名色」。「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色蘊。受、想、行、識這四蘊,在母腹里頭只有這麼個名稱,還沒有真實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這就是「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對外境生出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六種性,這叫六入。

  由這種六入,這個小孩就有了一種觸覺,所以說「六入緣觸」。有了觸覺,這個小孩就有一種領受的感覺這叫「觸緣受」。「受緣愛」,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心來。生出愛心,然後就想要求取,求取這種的所愛,所以「愛緣取」。因為求取,所以就想要佔有、想要得著,這叫「取緣有」。「有緣生」,因為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來生。「生緣老死」,有了來生,就又有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如果無明沒有了呢?

  這行也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也沒有了;識滅,名色也滅了;名色滅,六入也滅了;六入滅,觸也滅了;觸滅,受也滅了;受滅,愛也滅了;愛滅,取也滅了;取滅,有也滅了;有滅,生老死都滅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所以才說「無無明本性空」,本性空了,沒有無明了。

  「十二因緣這一連串的關係若都沒有了,就好像萬里晴空一樣,又好像水清月現。你若能了悟這十二因緣的法,那時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樣,這水是熱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去實實在在修行,來參悟、了悟這十二因緣,就光說十二因緣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沒有用的!

  恭錄自《心經非台頌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