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古田法師:如何讓我們的慈悲心活過來?

  同體大悲

  比丘尼恆古田法師 講於萬佛聖城五觀堂

  10月15日

  慶祝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午齋時

  比丘尼恆貞‧呂黛麗 中譯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同修們:

  今天我們慶祝觀音菩薩出家日,觀音菩薩大悲為首,所以討論慈悲心的特質應該是很合宜的。因此,我今天所要談的主題就是慈悲及其在我生命中所佔的地位。

  首先,我們來看看慈悲的英文字「compassion」,它源自拉丁文,字首「com」表示「和」、「在一起」,而「passion」是「痛苦」、「感受」的意思。從這個字源我們可以說慈悲的原意就是「和他人同一感受」,或「當他人受苦時,同感受苦」。這其中意義很深,這是說一個慈悲的人,不會對於世上的苦難不予理會。正如觀音菩薩在聽世間音聲時,不會掩耳不聽苦難聲音,同樣的,一個修行慈悲的人對於世間的一切痛苦災難感同身受,不會置身於這些問題之外,視若無睹。

  從佛法中我們了解到我們和一切眾生都是息息相關的,這種彼此間深刻的關係源自於我們是一體的特性。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跟世上一切不愉快的現象劃清界限,自認為可以創造出一片小小的自己的空間,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的快樂痛苦和他人的經驗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過去的一些聖賢對此感受尤深,甚至認為所有人的痛苦是他責任孔子所說的,「看見人挨餓,就像是我使得他沒有食物。」正是這種心境,他與其他人密切的相關,令他覺得如果其他人受苦都是他過失

  大悲是「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中的一項,這四無量心始於慈,仁慈友善地對待一切眾生。這種仁慈心,是當見到他人有好事時,便轉化成同喜心,為他們感到高興;當見到他人受苦時,這種仁慈心就轉化成悲憫心。最後一個階段平等心,將前述同喜、同悲種種不同的精神狀態加以調節,至於苦樂之間保持一個平和的心境。從這四種心理狀況看來,慈悲心原本就存在於我們心中人人都具有慈悲能力

  中國的古代聖賢孟子有同樣的看法,他指出人人皆具有這種仁慈本性,基本上都是以一種慈悲心相對待的。他舉例說,假使我們見到一個小嬰兒爬到一口井邊,我們就會非常緊張,會想盡辦法去救那個孩子孟子以這個例子來說明人類彼此間基本上是慈心相待的,或至少有這種想要善待別人的本能,不須經由思考,完全出於自然的反應。當我們見到一個孩子有危險,絕對不會轉身而去,視若無睹,但問題是,在目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熏陶,我們大部的人都想盡辦法去掩飾這種仁慈本能及感受。不妨看看現今社會里,都是哪一類的人為大家所崇拜?強悍的人,不擇手段,冷酷無情的人。那些為了贏取自己的勝利,不惜把所有人都踩在腳底下的所謂的「強人」。那些個性溫和,將時間花在助人的事上,不求任何報償或獎勵的人,反而被視為懦弱無能,絕非大眾眼中的英雄。無論是現代流行文化或商業世界中,似乎都是那些鐵石心腸、自私自利的人受到仰慕。

  然而這種仁愛之心是我們人人本具的,問題是如何去保有它。我曾聽到關於兒童初次觀看卡通影片的反應。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卡通片內容相當的暴戾,卡通人物被壓扁,打成碎片,搗成爛泥,一種惡劣、暴力甚至惡心的情節會出現。當一個孩子第一次看到這種畫面,他的自然反應是,「可是他會痛!那個人傷了!哎喲!那樣一定好難受!」但他轉頭望望左右年紀大一點的孩子都在笑,你想他會從中學到什麼?「喔!有人受傷是很有趣的事,是一種娛樂,很好玩的,我也應該笑他。」很快地,他就學會了將暴力卡通視為娛樂的一種心態:「那不是真的是在取悅我們。」這是一個例子。我們從小就是被這種種外境,把本具的仁愛心給麻痺了,所以眼前的課題是,如何讓我們的慈悲心活過來?

  當然,方法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法中有那麼多不同的法門。如念佛菩薩的聖號,就是帶領我們回歸純凈本性,有時候甚至日常生活中一個簡單的改變,也能達到這種效果

  我在家鄉芬蘭有一位很熟的朋友,她雖然不是佛教徒,但是她仍下決心成為素食者。事後她告訴我,從她開始吃素以後,一般的暴力電影她就再也看不下去了。連她自己都沒料到,這么一個改變飲食的單純事件,竟然改變了她的感受;她甚至無法忍受看到任何含暴力或殺生事情這就是一個因為改變生活方式而改變了人生觀的例子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位現代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社區活動發起人──葉蕾蕾女士,她的故事就表現了這種慈悲精神,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是息息相關的。

  葉女士住在費城,是一位畫家。最近我看到一卷她的錄影帶,介紹她在非洲肯亞及美國費城的工作情形,令我非常感動。她住在費城北部一個非常貧窮而危險的區域,充滿各種社會問題,十分衰敗。葉女士說,初次看到北費城,覺得那是個非常黑暗,令人沮喪的地方。然而她想到道家一句話說「否極泰來」;最黑暗的時刻,就是黎明將現,最大的改造良機。抱持著這樣的宗旨,她在北費城創立了「人道藝術村──怡樂園」。

  她開始製作巨幅的壁畫,在廉價公寓的外牆上畫上巨大的守護天使。她放眼望去,北費城貧民窟街上的那些孩子及貧民,最欠缺保護,所以她認為從繪製守護天使開始是好的,於是她開始畫天使。漸漸地附近的鄰居都跑來加入她;孩子來了她就教他們各種繪畫的技巧,讓他們一起加入正在進行的壁畫大人們就也跟著一起來了。十多年來,「怡樂園」已發展成一個很大的社區活動了,內容包含有馬賽克鑲嵌畫、灰泥牆水彩畫、陶瓷、音樂、舞蹈、劇場等。「怡樂園」的活動讓所有附近的區民都參與其中,將一個原本充滿罪惡的貧民窟,轉化成了一個充滿生命力而美好地方。「怡樂園」將這些藝術精神價值觀,傳遞給兒童們,將來他們就不會加入幫派,吸食毒品或犯罪,因為現在他們的生命意義生活內容

  最令人感動的是,在錄影帶結束前葉女士提到,當初她為什麼會發起這項社區活動的原因她說:「很多人跑來跟我說,『你實在太仁慈,太好心了,為了幫助這個社區的人,如此地付出。』」而她回答:「我並沒有那麼好,真的。這不是我當初開始做的原因我這么做其實是為了一個蠻自私的理由。」是什麼「自私」的理由呢?她說:「如果我不那麼做的話,我的內在生命可能就死了。」對我而言,這簡短的回答震撼力很大。

  「如果我不那麼做的話,我的內在生命可能就死了。」她深深了解人性,了解人與人息息相關的事實。她知道,如果她忽視每天發生在她周遭的問題,每天目睹的衰敗現象;如果期望獨善其身,對其他人的痛苦而不見,她自己一定會受到傷害,她的慈悲心減損了,她的靈性會因此受苦。因此,她別無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做個有人性的人她就必須幫助別人,投身其中。

  她的談話證明了當我們對他人的困難伸出援手,不要隱藏或退縮,讓自己的慈悲心發揮出來,這樣的話,真正獲益的並不是接受援助的人,我們自己才是從這種仁慈的舉動中真正獲益的人這是兩蒙其利的事:接受幫助的人固然得到利益,而給予幫助的人所得到的利益更大。這種利益是無形的,你不見得因此賺更多的錢,不見得因此盛名遠播,你的生活甚至不見得會好過。葉女士必定面臨過許多的失望及挫折,但她視之為工作的一部分。對我而言,她正是行菩薩道的一個典範人物,對生命藝術靈性面的認知,並願意將它與全人類分享。

  最後,我想提醒各位,不要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生生慈悲心種子。我希望透過這個觀音七,甚至往後的日子裡,我們都能夠試著從自身、鄰居,從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去發掘活化我們慈悲心方法,令它增長發展並與人分享。上人經常勉勵我們的一句說得很好,「同體大悲」。阿彌陀佛。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月刊 第368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