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第五講02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

  第五講精進為降魔的根本02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沒有精進精神,何能做到?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不是大仁大智精進精神嗎?

  在世俗里,若有人勸你打牌賭錢,你如不打,他就會說你消極;勸你吃喝跳舞,你如不應邀,他就說你懈怠。修學菩薩道的聖者,為了度眾生、了生死,其積極精進精神,實在不是一個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路經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幾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寧願向西天一步死,也不願往東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熱情,為教的精進,何能至此?慧可大師參拜達摩祖師,立雪斷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進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進為主,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若無精進,也無法完成波羅蜜。

  經里說,精進十種利益:一不為他力折伏,二獲得諸佛攝受,三人天等眾敬仰,四聽聞正法不忘,五未知者能求知,六增長無礙辯才,七得進住於禪定,八少病少惱少患,九飲食容易消化,十如優曇花開放。

  精進如鑽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頓,菩提心好發,恆常的精進心確難維持,無論做什麼,若無恆心、精進、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會收到實益。常聽到人說:『五分鐘熱度』,沒有恆常的精進,以五分鐘的熱度來做事,怎麼能夠成功?要使精進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精神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否則,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達目的就後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頭無尾、有始無終的人,就是沒有百折不撓的精進精神

  在經里有一段寓言說,有一鸚鵡,見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燒,火勢非常猛烈,它見了非常不忍,即刻飛到河邊用口銜水前來救火,像這樣『杯水車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當然無濟於事,但這隻鸚鵡仍然精進不息的為救火而忙。

  這時,天上火神知道了,就對鸚鵡道:

  『鸚鵡!火勢這么大,你以口銜的這一點點水,怎麼能救火呢?這不是徒勞無功嗎?』

  鸚鵡回答道:『救火是大家應盡的責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盡心儘力而為!』鸚鵡的話很平凡,但鸚鵡的壯志是不平凡的,這種見難不退精進勇猛,竟感動了天神為它熄滅山林的火災。

  在《四十二章經》里就有六章說學道的人應如何精進精進共分三種:一披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利樂有情精進。所謂披甲精進,在《四十二章經》里說,修道者好像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陣,意如怯弱就會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如精進勇銳,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破滅眾魔而得道果。這披甲精進,就是說修行必須要有戰斗的精神

  披甲精進是除惡,但精進中還要完成善法,是名攝善法精進。這是說無論出家在家,修習善法不宜過急,也不宜過緩,一切要以適可為主。因為急則由反動而退,緩則由怠惰而退。好像彈琴,弦松就會不鳴,弦緊又會聲斷。所以為善修行不要太緩,也不要太急,緩急都會毛病佛法的第一義是在中道!

  利樂有情精進,這是說學佛的人要大發慈悲,普渡眾生,但三界眾生無量無數,若不精進,何能實踐度生之志?懷著無限的悲心,具有廣大的志願,才能精進不退

  我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識放縱的毛病這是我們還沒有了知時間生命的寶貴。我們在時間生活,想到今天完了還有明天,今年不做還有明年,少年不修還有老年,就這樣在悠悠時光中蹉跎歲月,結果在懈怠依賴的習性下墮落了。

  若是知道生命的寶貴,時間歲月的不再來,把無常記在心頭,就會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猶豫,真心向道了。

  過去,佛陀問諸弟子道:

  『人命在幾間?』

  『在數日間!』弟子甲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不以為然,再問道:

  『人命在幾間?』

  『在飯食間!』弟子乙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不以為然,又再問道:

  『人命在幾間?』

  『在呼吸間!』弟子丙回答。

  人命呼吸間,佛陀聽了非常歡喜,就稱贊道:

  『善哉!子知道矣!』

  人能覺悟生命呼吸間,對於修道,對於行善,還敢懈怠嗎?對於修道,對於行善,還不趕快精進去完成嗎?

  精進是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精進的目的是要『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