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心安定了,當下就是凈土

  何處才得真安樂

  眾生受到苦難果報是因為前世行惡造業,所以,我們除了希望他們從苦果當中得到解脫,還要祈願他們能脫離苦因,因為不種苦因才不會繼續承受苦果。而現在的我們也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受苦報,如果我們繼續造業,來世的苦只會更多更沉重。

  我們利用觀想眾生痛苦,觀察自己的因果,產生希望每個眾生都能夠從苦果解脫的強烈之心,並且希望他們能斷除苦根。苦根就是不善的業。地獄眾生因為嗔恨,餓鬼眾生因為吝嗇,旁生道眾生因為無明,而墮落到三惡趣,所以我們希望他們不善的業因能斷除掉,暫時得到人與天人福報。 但是,只要身處輪回中,無論如何想方設法讓自己快樂,還是會受苦。好比世間人拚命賺錢,在銀行有了存款儲蓄,可以遊山玩水、安逸享樂。可是從遊山玩水的那天開始,銀行里的存款便逐漸減少,也就是離下一次付出努力時間愈來愈近了。如果不會理財,享受的時間更是短暫,很快又必須辛勤地積累財富

  輪回中也是如此,福報享用盡了,就必須再受苦。所以,永久脫離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讓眾生不要再生於輪回之中,能轉生到各個佛國凈土,最後能在彼處成菩薩成佛,如此才不會再受到輪回痛苦的折磨,這是最深廣的大悲心。要時常如此觀想,讓自己融入到眾生各種輪回之苦中去感受;如果只是說說而已,那麼說的時候感覺比較深刻,說完之後感受也就隨著語言結束了。所以要讓大慈大悲結合為一體,在自相續中恆常地生起。無論自己在持咒拜佛供養,或是行善幫助別人時都要盡量讓自己充滿了大慈大悲眾生付出的心。

  《攝正法經》上說:「欲成佛者,無須學多法,學一法即可。誰有慈悲之法,成佛之因有如在其掌心。」

  修慈悲心,對於成佛者,特別是對大乘佛教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沒有對眾生產生慈悲,便沒有資糧的來源也就無法增長善根、累積福報,當然也難以有所成就了。

  我們常說「消業障」,如果沒有慈悲心,業障就不太容易消除。業是緣於不同的眾生而造,如果無法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地以慈悲心相對待,就無法藉由所有眾生力量消除緣於眾生所造作的業力

  喜是「希望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的無量心,在藏文的意思是「無量之樂」。

  成佛眾生能得到的最大快樂,所以得到無上的佛果位稱為無上大樂。

  讓快樂永久維持下去的唯一方法是理解般若,所以,究竟之喜的無上大樂必須以理解空性來達到成佛目的

  因此,喜無量不僅希望眾生得到短暫的人天福報之樂,也希望他們得到永久安樂圓滿正等覺之無量樂。

   每個眾生福報不一樣:有人財物具足,有人幸福快樂,有人長壽無病,有人容貌姣好,有人眷屬成群,有人權勢強大。有時看到他人福報現前時,我們的心會因嫉妒而想作比較,使得慈悲心被嫉妒蒙蔽而無生起

  本來菩提心是希望眾生脫離痛苦,將他們安置於暫時安樂人天果位以及永久安樂圓滿佛陀果位,可當有人快樂時,我們反而感到不高興,心中有點酸酸的,這就是因為嫉妒心在作祟。

  我們對於得到短暫福報的人要學隨喜,不要嫉妒。因為嫉妒一生起時,對別人沒有任何傷害,對自己卻是種痛苦的折磨。一個嫉妒心強烈的人,其實過得非常痛苦,因為別人任何的好處看在他眼裡都變成折磨他的利器。

  例如,很多人就是無法接受讚歎別人的聲音,那些讚歎語聽在他耳里好似在諷刺他,心中無端地萬般難受。有些眾生是不需要我們付出便能擁有這些福報,我們應該快樂才對,而不是去嫉妒。中國有句成語叫「樹大招風」,擁有了錢財、勢力及權力時,容易引起他人之嫉妒誹謗而招災惹禍,傷害隨之而來;同時,人在擁有了這些世間福報後,智慧往往就開始遞減了。

  因此,看到眾生擁有福報時,要祈禱他們不會因為這些福報而遭遇傷害,希望他們的智慧也能增長,具足福慧雙運,一切圓滿;而對於沒有得到福報的其他眾生,也希望他們的慧能往上增長。

  喜,就是要隨喜每個生命所擁有的快樂;對沒有得到的眾生,也希望因為我對他們產生慈悲後,快樂永遠都與他們相伴相隨。這種歡喜之心是對治嫉妒和傲慢的最好法門

  否則,當別人快樂時,自己卻鑽牛角尖,自討苦吃;即使如此鬱悶,也無法將財物轉運到你身上。別人過得歡喜自在,你卻在一旁悶悶不樂,而別人看到你一副臭臉,也不願意親近你或協助你。而當你隨喜別人、讚歎別人,為了讓自他能擁有同等的快樂,進而發願努力,別人也會樂意與你同甘共苦。

  很多佛法道理,聽起來好像既廣大又深奧,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依法而行雖然很好、但真要付諸行動似乎困難重重。其實四無量心,簡單地說就是希望你有一副好心腸,心地善良,說出來的語言、做出來的事情都變成是良善美好的,而別人為你所做也會是令人悅意的,這是你的善報。

  要學會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想,當大家處處都是善念時,口中講的會是善語,所付出的行動也會善事時,那麼世間也不可能會不善。

  其實真正自在安樂之處不是向外去尋找一個幽靜的,無嘈雜的地方。心安定了,當下就是凈土

  當我們心中被嫉妒、傲慢、嗔恨、貪婪等習氣充斥著,無論外界的環境有多麼的優雅,舒適,我們也會因為內心的波瀾起起伏而無暇欣賞。

  如果我們能反觀自心,常常用慈悲喜舍的善心去對待周圍的一切時,大隱隱於世的自在就會讓我們由衷的感慨:心凈,則國土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