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佛法這面明鏡,永遠都是照自己的,而不是審視他人

  用佛法鏡子照自己

  現代西方國家工商業和高科技非常發達,而人們的心靈普遍很空虛,於是把佛教當成滋補的「心靈資糧」或「心靈妙方」。

  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則是把密教修法當成可以快速解決現實世俗問題或達到自己私慾秘方

  這兩種看待佛教心態都是正確的。

  如果密法能這樣滿足世間私慾的話,就不符合佛法因果輪迴定律了。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是要我們學習善惡取捨的道理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我執觀念,慢慢地累積善業,這樣才會時時感到心靈平靜快樂

  快樂的人心靈層面都是向善、超越自我、能為他人著想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心會慢慢地墮落,到最後,為了達到私利,常常傷害別人,結果眾叛親離。

  一個人應該要有自信,但過度執著自我是一種傷害。因此,要將心靈往上提升,轉變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煩惱,就必須通過對心的理解及為他人的付出來改善。

  在心靈層面上應該將佛法當成一面鏡子,不斷地反觀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將佛法當成用來檢視、批評別人的工具。

  佛陀講得最多的是「反觀內心」。長時間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觀自己的時間越多代表越多時間的實修,同時就越能夠剖析世間煩惱,了知煩惱如何導向善的方法

  有些人學佛愈久,愈傾向觀察別人而不觀察自己,每每與別人討論、爭辯佛法,都以顯示自己的學佛資歷與學問目的,卻無法將佛法實踐在自己身上生起我慢心,成為所謂的「佛油子」,這種人實際上比初學者更無法調伏自心

  有時候反倒是初學佛時的信心、虔誠心較為強烈,入佛門久了,反而容易受外在現象影響,混淆內在心靈的澄明。

  即使是受人尊重、高坐於法座上出家人,如果不能反觀自心,了解到眾人所贊嘆的是佛陀佛法而不出家眾自身的凡夫肉體也會生起貢高我慢之心而成為墮入惡趣之因。

  佛與眾生差別是:佛是為眾生服務而靠眾生成就自己,眾生是為自己服務而墮入輪迴受苦。

  「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精神」,不要傷害眾生,自己才能快樂要多去想想佛菩薩心態,要能有願力去利益眾生

  光有願力也還不夠,還要能「行」,在「行」的過程中,需長時間不斷地觀察,看看自己是以傷害他人而得到自我利益方式生存,還是在超越自我利益他人。

  有些人發願得很多,行得也很多,卻仍然會有退轉,這是因為內在觀察自我時間少了點。

  所以,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質,就要長時間修行

  「修」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使其維持在善良的、智慧的當下,然後延續它,為利益六道眾生而付出。而這些只算是慈悲心,還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讓眾生得到短暫的人快樂以及究竟的佛陀果位。

  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個團體中多一些能夠不分親疏為他人奉獻與付出的善良之人,整個團體修養就會提高。

  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的內心,除去內心黑暗,從心中生起智慧光明為我們生存的世界國家社會、乃至每個需要心靈光明眾生而祈禱。

  佛法這面明鏡作用永遠都是讓我們自己來反照自己的,它不是我們去審視他人的反光鏡。

  通過佛法這面鏡子,我們不僅可以看清自己痛苦的本因,還能發出被業力習氣所蒙蔽的善念。

  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經常通過鏡子來觀察自己的儀容儀錶,那麼智慧的生存方式就同樣需要我們勤用佛法這面鏡子來照亮自己的內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