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楞嚴經  (第一集)

  楞嚴經  (第一集)  1979/9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01

  【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諸位同修,《楞嚴經》我們先後大概講了十遍以上,同修們對這部經都非常的歡喜。記得過去一次,在第一公司九樓孔會計師的辦公室裡面講過一段時期,以後有差別因緣就停下來。我以為那一次就講圓滿了,結果有人告訴我那一次沒有圓滿,所以有許多人向我打聽,這一次的《楞嚴經》是接著上一次未完的來講,還是從頭講起?我說:《楞嚴經》不算太長,我們這一次從頭講起。

  今天我要徵求同修們的意見,我們要不要講玄義?如果要講玄義,大概要耽誤兩個月時間才能夠講到經文。我們過去講經,好像講玄義只講過兩次,大多數就是把經題介紹,再有教起因緣略略的說一說就入經文。老同修對於佛法有一基礎的,聽玄義很有味道,如果是初學,剛剛來聽經的,玄義不太適合,會聽得不著頭緒。今天我們頭一天開講,同修們願不願意玄義?我們講完以後再表決。今天開宗明義先要把經題給諸位介紹出來。

  本經的題目很長,一共有二十個字,經題長,包含的意思就相當的豐富。《楞嚴經》自始至終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像《法華經》在分量上與《楞嚴經》字數是差不多的,六、七萬字,但是《法華經》有二十八品,而《楞嚴經》沒有品,自「如是我聞」到後面「信受奉行」,一氣嗬成,是一篇大文章。而這篇大文章完全是依照這個題目來做的,題目就是這個經題,二十個字。除了「經」這一字是通題之外,別題有十九個字也就是依照這十九個字做這篇大文章。如果要照字數來講,拿今天人的眼光來看還不算太大,為什麼?有六萬多字,不算是很大。

  我們講《楞嚴經》,過去將經本曾經印過三次,最初我記得第一次講是在法藏蓮社,那個時候用的經本是台中蓮社送給我們的。第二次在念佛團講經,經本就是我們自己印的。現在諸位用的這個本子是第三次、第四次開始講的,這個本子現在所剩下來的只有一百七十本,所以希望同修們聽完經之後,本子保存在道場,不要帶回去,因為只有一百七十本,如果經本再缺少,以後聽經的人多了,怕經本不夠用,這是同學們特別塬諒的。第叄次我們曾經印過一個合訂本,就是《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精裝的小冊子。那個時候也是我們法施會沒有放書的地方,我們在佛教會講經完了的時候,書本那麼多,自己沒有地方放,所以全部都結緣,所剩下來的大概只有叄、四十本的樣子本子不多。將來如果同修們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再印,以後只要大家喜歡,我們再選好的版本來翻印。這是我們講堂講經的因緣,就略說到此地。

  現在請諸位看經本,經本的經題,這個本子上用的經題很省略,不是完全的題目。同時這個本子當時翻印的時候我沒有注意到,譯經的人,證譯的人、筆受的人,它上面都沒有,都省略掉了,這在我們講經的規矩上是一定要把它講出來,凡是省略的部分我都會給它寫在黑板上,黑板上面是完全的題目。這個題目我們一共分做八段來講,為什麼分八段?諸位一看底下簡單註解就曉得。

  佛經的選題,老同修們都曉得七種立題,不出「人、法、喻」三者,本經在七種立題是屬於「具足立題」,就是人法喻都有,我們先將人法喻就題目當中把它指出來。「大佛頂」三個字比喻,將這部經比作佛頂,「大」這個字是贊嘆的話。諸位要曉得,佛是三界之內最尊最貴,再沒有比佛更尊貴,在佛的身上,佛的頂是最尊貴的。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就能想像這部經的地位,這部就像佛頂一樣。

  所以這部經在過去,無論是學佛或者是學佛,凡是讀書人幾乎沒有不讀《楞嚴經》的,不但義理妙,在文字上也是第一流的文章。古德從文學文字這個立場上,常將《楞嚴經》媲美於《莊子》,我們曉得《莊子》在文學上是屬於第一流的文章這是文辭之好是一切經都比不上的,當然這跟筆受的人很有關係

  房融是個文學家,以宰相之尊參加譯場,筆記、潤文當然跟一般翻譯情形是不相同。題裡面的「如來」是人,如來是證了果的人,題裡面有「菩薩」,菩薩也是人,菩薩是正在修行的人,一個是因地的人,一個是果地的人。這個題目裡面有人、有喻。

  「密因」是法,法裡面有四種,就是教理行果,密因在這四種裡面是屬於理法。

  「修證了義」,了義是屬於教法。我們常常講教的時候,四依法裡面就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部經是了義法。

  「萬行」是行法,萬行就是講六度萬行,六度是萬行的綱領。

  「首楞嚴」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證的果。所以在法裡面,這四種法都非常的完備,教、理、行、果。

  從別題十九個字你能這部經的大意就可以看出來,它在佛法裡面,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它是完完整整的,經文雖然不長,義理相當的完整。

  這部經無論在佛法裡頭學哪一宗、哪一派,也可說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可以說已經超過唯識唯識教義上也是共同科目,但是學佛的人不讀唯識的人很多,但是不讀《楞嚴》的太少了,由此可知,在教義上面,《楞嚴》已經取代唯識。由此可知,這部經在中國一千多年來為中國人所喜愛,說到喜愛,當然深契中國人之機,所以能夠得到我們這樣的尊重喜愛,因此歷代弘揚《楞嚴的人特別多。

  《楞嚴經》的註解,我們不要說今人的註子,古人的註子將近一百種之多,我曉得的差不多就將近有九十種,還有我不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種都是古注裡面代表的註子、最好的註子。現在也有幾種註子在台灣最近幾年翻印流通,便於學習,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是近代人,這位老法師一生的功力都在楞嚴》上。從他的序文裡面看,他二十幾歲就留意《楞嚴》,聽《楞嚴》,研究《楞嚴》,他到六十八歲開始寫這部《講義》。《講義》寫成之後,接著寫一部《圓覺經講義》,他老人家就圓寂了。所以《楞嚴經講義》跟《圓覺經講義》是圓瑛法師一生當中可以講是他代表作,最成熟的作品。圓瑛法師一生弘法利生,行解相應,我們從他的《講義》裡面去看,依舊脫離不了古人的范圍,由此可知,註解經相當不容易。他的講義的好處就是深入淺出,便利於初學。

  古人註疏都有相當的深度,換句話說,在文言文沒有相當的基礎文字上就是障礙。所以我們有圓瑛法師這部《講義》,對於今日之下的學人來是有很多的幫助,讀他的《講義》之後,再要研究古人註疏就方便多了。

  但是這還不是入門正確辦法入門正確辦法是什麼?是要熟讀經文,給諸位說,要背誦經文。經是佛說的,各人的註解代表他個人的心得看法,不是佛完整的意思。所以一百家的註解當然是一百家不一樣的看法,如果看法都一樣,那個人已經寫出來,何必還要重複?重複也沒有人看,也沒價值。過去我們凈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他老人家也有一部《楞嚴經》的註解,但是他不是按照經文逐句解釋,他是選擇摘要的哪幾段來解釋。那個題目叫《楞嚴摸象記》,是瞎子摸象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古來大德的這些註疏都是瞎子摸象,所摸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真實的。因此我們讀《楞嚴》不要有成見,不要隨著一家的註疏去走。我們要跳出這個圈子之外,冷靜客觀的來觀察各家的講法,自己做個參考、做個比較,才能夠看得出一點真實。當然最好是要實證實證那就是要從背誦下手。古來的這些大德研究《楞嚴經》,能夠背誦的人都不少,在今日之下我們也提倡背誦

  前些年,香港海仁老和尚,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這是一生研究《楞嚴經》的,他是去年過去的,九十多歲。他在香港學生就是教《楞嚴經》,跟他的人不多,只有五、六個人,為什麼?條件太苛刻,就是一定要背《楞嚴經》,你《楞嚴經》不會背就不能入他的門。入他的門他要考試,第幾卷、第幾行馬上就要背下去,你背不下來他不你做學生,所以他的學生背《楞嚴經》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經,還要背註解,他選擇的是蕅益大師的《楞嚴經文句》,連經文、連註解都要背,也不容易,還有五、六個學生真能背得下來。

  經題是一部經的總綱,經文是一個經題的細目,所以全經的要義就在經題裡面,不但《楞嚴》如此,一切經都不例外。所以日本喜歡偷懶,他不經文他就念經題,為什麼?經題就是一部經的代表。你到日本去參觀,他們念什麼?「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們念經文,他念經題,「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他搞這個。諸位要曉得,經文熟透了,受持經題就是受持全經,經中之義完全都不曉得,經題起不了作用,為什麼?

  一切大乘經的要義都是教我們「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經題、經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義理不透徹,怎麼能從文字般若裡頭起觀照的功夫?諸位這一點一定要記住。不能起觀照的功夫,與行就不相應,我們常常講「行解相應」,不相應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一定要從相應裡面來求。換句話說,一定要曉得觀照的功夫,唯有觀照的功夫才能夠實證

  像《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不是淺,般若波羅蜜智慧彼岸,到了家的智慧,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般若波羅蜜

  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就是最圓滿智慧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

  怎麼個行法?觀照,「照見五蘊皆空」,觀照,大乘佛法功夫都在觀照之中。

  諸位要是懂得觀照,那你就是頭頭是道;你要不曉得觀照,處處成障,你的障礙就多了。我們修行這么多年,有成就、沒有成就就在行門裡頭有沒有觀照的功夫

  佛法裡面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是什麼?念是煩惱,是障礙

  煩惱業障現前不要緊,沒有關係,為什麼?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是生死凡夫煩惱習氣不是一下就斷了的,它會時時刻刻起現行,起現行不要緊,要緊的是什麼?就是般若觀照的功夫。為什麼?觀照一起來,煩惱立刻就止住,就降伏住,那個就是功夫妄念常常起,觀照也隨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觀照就得力,妄念少了妄念少,心自然清凈這個時候你也就得自在

  「觀自在」,自在從哪裡來?從觀照這個功夫得來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原理原則上講是一不是二,都不例外。

  所以我們對於經一定要熟,大經太長,我們沒有辦法背誦這就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我們的機緣、時節因緣過了假如我們要是在六、七歲的時候,我們的老人就覺得《楞嚴經很好,叫我們背誦,給諸位說,不要三個月時間都會背了,小孩東西快。現在我們到二、三十歲以上再要背東西,叫苦連天,四十以上的人就不背誦了,聽聽就好了。背書這個時節因緣是在十三、四歲以前,那是黃金時代。那個時候所背的東西,只要下的功夫深,一生都不會忘掉。

  古人教學,兒童上學的時候,老師教他什麼?就是教他背書,也不需要講解給他聽,督促他念的遍數。小孩聰明,一、二百字文章聰明能力高一點的一遍就會背。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學、念初中的時候,國文一遍就會背,因此怎麼樣?不念書了,考試之前十分鍾,考頂多考五課不得了,考五課,十分鍾一遍都會背了,應付考試是絕無問題,不念書了,但是怎麼樣?第二天就忘掉了

  所以以前的老師看著學生一遍會背不行,你給我念一百遍、念二百遍,為什麼要念那麼多遍?不會忘掉。我在學校里念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不這么嚴格,只是混過考試就算了,沒有這樣嚴厲的督促,所以小的時候念的那些書統統都忘光了,都還給老師

  在古人教學經驗裡面告訴我們,天賦高的一天可以背誦六、七百字,一生都不會忘掉,中等的天賦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較差一點的能夠讀二、三百字這是過去教學經驗當中的記錄。我們比比古人,我們一天能背多少字?我們到底是上等根器還是下等根器?不必問別人,自己試驗就曉得。

  假如一天背六百字這部楞嚴經》一百天就夠了,三個多月就全都會背,算不了一回什麼事。

  所以現在諸位年輕同學們,你們在做學生時代,一定要下決心背誦

  背誦經文,給諸位說,是三學同修,就是修戒定慧,比念佛持咒效果還要大。古人為什麼提倡念佛持咒?好像背誦經典的很少,諸位要曉得,背誦經典第一層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層的功夫,心清凈了,那一句佛號才得力。

  我們現在這個心亂七八糟的,所以佛號念了幾十年都不得力,為什麼?念佛的時候會打妄想念佛的時候,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塵境界的境緣,心馬上就隨緣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攝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可是你要背《楞嚴經那就不行了,那個效果就不一樣,為什麼?

  你心要一往外緣跑掉的時候,你今天這一段文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專心。你要把一部《楞嚴經》背得滾瓜爛熟,然後你再念佛就不一樣了,句句佛號得力,為什麼?有這部大經真是把心都收回來了才會得力。

  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戒律清凈

  戒律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裡面沒有妄念是「諸惡莫作」,《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善中之善,你背誦這個經文那是「眾善奉行」,持戒圓滿,背《楞嚴經持戒圓滿

  你背誦的時候一定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經文義理了了分明這就是修慧。

  修戒、修定、修慧就在背《楞嚴經》上統統都具足,叫做三學等運。

  背誦的時候那真是晝夜之中不間斷,熟透了對你工作也不妨礙,日常工作照做,心裡面在默念著經文,所以這個功夫是不間斷的。熟透了就有開悟機緣,這個開悟就是俗話說觸類旁通,在一切境緣裡面就有悟處,常常有悟處,處處有悟處。

  經文不能熟記,悟處的機會就少,記得愈多悟處就愈多機會愈多,所以一定要熟,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這個種子力量才強,在阿賴耶識裡頭才有力量煩惱習氣壓下去,不熟沒有這個力量

  古人學佛,人人都是背誦下手,所以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國王大臣沒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麼?敬你的學問道德世間的這些學者世間法裡面他熟,四書五經他能夠背得很熟,佛經他沒有背過。而出家人四書五經不比他們差,人人都背得熟透,還再加上大乘經典。換句話說,從背書這一門來說,出家人所的書籍要比世間人多一倍以上,他怎麼不佩服你?當然佩服你。

  古來這些祖師註解佛經,引用四書五經、引用道家、引用墨子、韓非子、諸子百家的多的是,他那些東西要不熟透,他怎麼能隨隨便便就引用出來?可見得人家讀的東西多,世出世法都通達,都熟透了。絕不像今天的出家人,佛經有一東西背誦世間的典籍也沒有一樣能背誦,要跟古人比怎麼能比?不要比得太遠,連圓瑛法師也比不上。近代這些老和尚,像圓瑛法師華嚴宗的應慈法師天台的諦閑法師、倓虛法師禪宗的虛雲老和尚,哪一個不是在國學上有很深的基礎?不讀書不能成就千萬不要講,我現在已經出家了,我還世間書?世間你沒成就,佛書那個邊你也摸不到。李老師在台中教學的時候,從《四書》念起,文言文從《古文觀止》講起。《古文觀止》三百篇統統從頭到尾講完,不容易,他會下的學生《古文觀止》三百篇都讀過。《四書》也是從頭到尾講過幾遍,《五經》是選擇一部分出來講,國學佛學都有底子。我們要不在這真實用功夫,絕對不會有成就世間學術沒有基礎佛法沒辦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現在一方面讀佛經,一方面還要把四書五經來補習。要常常讀誦,彌補我們自己基礎上的不足。

  「大」,贊嘆之詞,贊嘆到極處,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名詞來說,不得已用個大哉,大的意思。

  「佛頂」是比喻也有贊嘆的意思。把下面所講的四法,就是本經講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

  「了義」是教法,了義教是大教,大乘佛法教義、一乘佛法教義

  「萬行」是大行,行法,不是單指空談理論,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些理論要行出來,要做到。佛法最重實踐,最重實行,所以要把理論與方法行出來,自他才能得真實的受用。

  「首楞嚴」是果法,是大果。「首楞嚴」這三個字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也是大定的名稱,到經文裡面有很長的一段經文專門講這樁事。

  一般的定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時候有定的境界出了定,境界就失掉,有入有出的定;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入的定,換句話說,就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經裡面常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種定才叫楞嚴大定這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

  這個定怎麼修法?如果要說到修法,妙極了,說出來也好像不希奇,太簡單,咱們念阿彌陀佛就是修楞嚴大定。我們心裡一句彌陀佛,走著也是阿彌陀佛,睡著還是阿彌陀佛,坐在這里也阿彌陀佛,站在那裡也阿彌陀佛,這不是楞嚴大定是什麼?可是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四威儀當中,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才叫做楞嚴大定念著彌陀佛又打著妄想,定就沒有了。一般人不曉得,以為《楞嚴經》與禪宗關係,參禪的人沒有不讀《楞嚴》的;裡面有「五會楞嚴神咒」,《楞嚴》與密宗關係也有把它放在《大藏經》密教部,他就不曉得《楞嚴經》與凈土關係

  《楞嚴經》裡頭的格局味道跟《華嚴》相彷彿。《華嚴》有理論、有方法,有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修行榜樣。《楞嚴經也不例外,有理論、有方法,裡面有二十五位菩薩給我們示範,做修行榜樣,「二十圓通」那一章很有味道

  《華嚴》裡面是一個代表那是代表什麼?代表修因,修因,一個人;《楞嚴經》里二十五位菩薩代表證果,這是不一樣的。

  修因是做學生學生有我一個人是學生,除我之外,人人都是我的老師,我的學問才能成就

  《楞嚴經》裡面並不是講修因,而是佛問在會的這些弟子們,你們是怎麼樣證果的?所以他們是講證果。每一位菩薩代表一種法門,人人所證的果你看都是第一,法門無二無別,無有高下,只要證到首楞嚴大定都是第一,沒有第二。

  二十五就是代表萬行,把萬行歸納為二十五類,用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如果要是一展開,那是無量無邊。這二十五類是依照「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這二十五大類。

  前面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加七是二十五。這二十五類一展開就是諸菩薩萬行,「諸菩薩萬行」在《楞嚴經》里歸納就是這二十五大類。每一類以一位菩薩來做代表,人人都是修首楞嚴大定

  二十五位裡面最特殊的兩位大勢菩薩觀世音菩薩,這兩位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是全經精華之所在,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兩位菩薩都是代表凈土法門觀音、勢至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的左右手。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就是修楞嚴大定,念佛法門是大佛頂法,很可惜,我們不明瞭這個道理,不能夠如法修行念了幾十年的佛,與大佛頂絲毫不相應,你看這多麼可惜!

  從這部經、從《華嚴經》諸位也能看到一點消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的目標是在凈土

  《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楞嚴經》裡面觀音、勢至也是指我們凈土法門。正是古人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因此這些大經大論我們要認真的學習。

  行門就是把這一句彌陀佛念好,如法的去念,有個二、三年我們就變樣子就能夠收到效果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沒有辦法的,不要說二、三年,二、三十年還是不行。理論是不是這樣講講就能懂?不可能。不要說我講不行,十方諸佛菩薩來講也不行,為什麼不行?講得再清楚我們都聽不懂,這個塬因是我們有障。假如我們自己把這個障礙去掉,不必佛菩薩世間再笨的人給我們講,我們都會開悟。這個障是什麼?一個字,我們的心不誠不敬這是障礙世間法的障礙也是這個。《禮記》一打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為什麼要學敬?去障。

  學術障礙掉了德行障礙也去掉了事業成就障礙也去掉了都在誠敬,這是根本法。

  誠與敬,別人幫不上忙,諸佛菩薩沒辦法這是要我們自己發心至誠恭敬障礙才能去掉。

  佛法裡面常念的「一切恭敬」,《華嚴》號為經中之王、根本法輪,在行法裡面,十大綱領裡面第一句話「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什麼意思?就是《禮記》裡頭那一句話「毋不敬」。諸佛是誰?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意思就是教給我們,我們眼睛裡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佛。我們對佛怎麼樣恭敬,對這個境界就要怎麼樣恭敬,我們能做到嗎?

  做不到。諸佛菩薩千經萬論教什麼?就是教我們「敬」,沒有別的。你只要懂得誠與敬,給諸位說,《大藏經那麼多都是廢話,裡頭所講的意思、道理你全都悟了,不要佛講。就像《壇經》六祖所說的,「惠能自心常生智慧」,心裡面生智慧,世出世法無所通達。不誠不敬諸佛都無可奈何,想教也沒辦法,怎麼樣講,聽不進去,聽了不懂

  古人教學,從小孩一上學,五、六歲的時候,教什麼?就教他「敬」。書本上的東西就是背誦,不必懂得意思,就是教你背,熟背,背上個幾百遍。生活行為上就是教你敬,對父母要敬,對師長要敬,對朋友要敬,對一切人都要學恭敬成就將來學術事業上的根本,就在一個「敬」字上。

  「萬行(ㄏㄣˋ;henˋ)」,萬行(ㄒㄧㄥˊ;xingˊ),也念行(ㄒㄧㄥˊ;xingˊ),今日之下念行(ㄒㄧㄥˊ;xingˊ),古人讀去聲念行(ㄏㄣˋ;henˋ),行(ㄏㄣˋ;henˋ)當動詞講,實際上的行為都是從誠敬上做起。

  我們今天修布施布施裡頭沒有敬意,不但沒有敬意,還帶了貢高我慢,這在果報上當然就不一樣。佛菩薩布施,恭恭敬敬的供養平等心的供養,所以才能夠成就楞嚴大定之果,楞嚴大定是「性定」,這是如來所修的定。到底下我們一條一條解釋,講到的時候再說。

  「大佛頂」都是贊這四法,這四法就是如來的頂法、無上的大法,指這個「密因」、「了義」、「萬行」、「首楞嚴」。

  「如來這兩個字是佛的十號之一,十種通號之一,將來講到經文裡頭再說。通常最淺的一個講法就說,「佛佛道同,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叫「如來」,就如同古佛再來

  佛所證得的理是圓滿的,沒有欠缺,所以佛與佛是真正的平等。心平等了,給諸位說,相貌平等,為什麼?相是心變現的,眾生為什麼一個人一個相貌?心不平等。如果你看到有兩個相貌一樣,大概這兩個人的思想、行為、性情都差不多,他平等的。這個事情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就見到。

  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有一個同班同學,復員之後我在南京念書,同班上又有一同學,那兩個同學是一個人,兩個人不相識,但是相貌一樣,舉止態度也差不多。我就把他叫來,我說你有什麼毛病,一樣一樣的,他說你會看相?不錯,你看得很准」。

  我說我不是會看相,過去那個同學跟我相處一年多,他的毛病習氣我清楚。你的面貌、走路的樣子很像他,大概你心裡毛病也差不多」。以後讀到佛經就想起來,是很有道理

  佛與佛的心絕對的清凈,所以相貌相同;菩薩心地清凈煩惱少,所以菩薩相貌很接近,並不是真正的相同,到如來地的時候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相好、依正莊嚴從哪裡來?從心地裡面修來的。我們要想依報都莊嚴,必須從心地裡頭認真的去修學,只要真下功夫相貌會變的,相隨心轉。

  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常常接近的人,有的時候相貌變好,有的時候相貌變壞,善與惡的感應。一個人常常修善,相貌自然然會轉變,有光彩;人要是常常作惡,惡事太多人就樣子,臉上也無光,俗話說「你快倒楣了」,果報就快現前了,這是很粗顯之理,很容易看得出來。

  我們明瞭這個道理,要求自己真正的福報,求自己真實功德利益,你需要記住存好心、行好事,決定不吃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何必要做惡事?「如來」粗淺的講法如此。

  深一層的講法,從理上講,《金剛經上講得好,「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句話的理很深。

  諸法是指一切法,如義的「如」字就很難講,淺而言之,《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發揮「百界千如」,諸法如義就像法華經》里所講的。這個「如」字不能細講,要是講的話,講三天也講不完,《金剛經》上只有四個字諸法如義」,太妙了。通常我們也說,比如《金剛經》有的時候稱「如來」,有的時候稱「佛」,它是有特別用意。

  凡是稱「如來都是法身、理體上講的,凡是稱「佛」都是從應身、跡相上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流行得最普遍,因此對於佛的十種稱號是以「如來」跟「佛」這兩種稱號最為普遍,其餘八種稱號很少。除了我們讀佛經或者學佛的人知道,一般人不曉得佛還有另外八種稱號。

  什麼叫做「密因」?這個地方的密不是祕密,給諸位說,佛法裡面沒有祕密法,佛教有個密宗密宗也不是祕密法。尤其是此地講這個密,這個密是講深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懂,講了也不懂那就叫做密,所以當作深講,甚深難解,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祕密。祕密是見不得人的事情,不是正大光明的,邪教才是祕密,祕密傳教,祕密一定不是好事情,它不能公開、不能見人。從這個粗淺的觀點上,我們就能夠理解,凡是祕密傳教的一定有問題,不要去相信它;你要去相信它,那真叫做迷信

  凡是正大光明傳教的,它都有一道理在。我們實實在在不能夠辨別什麼叫邪、什麼叫正,我們從顯密裡頭可以能看得出來,就是祕密傳教的我們不要聽它的。佛法裡面的密宗那是別有道理,有些地方它是祕密,實實在在不得已,理太深,事情超越了常情,是根據甚深教理,超越一般人情修法,絕不是普通的修法,所以對於一般人他要迴避一點,為什麼?怕人家看到感覺奇怪,生毀謗、生疑惑是為了這個,將來講到大經裡面也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這個地方講的「因」就是成佛之因,成佛的這個因太深,所以稱之為「密因」。「密」這一個字也能夠遣凡夫外道、權教、小乘人一些過失,為什麼?

  這些人不能懂得這個因,換句話說,凡夫外道小乘人,乃至於權教菩薩他們的學問達不到他們的見解達不到,這個確確實實,在《楞嚴經》裡面說得很詳細。

  我們現在凡夫,我們也在讀《楞嚴經》,也在討論《楞嚴經》,這個密因我們曉得?我們只曉得名稱而已,實際上不懂。實際上如果諸位一懂,現在立刻就超凡入聖。你幾時懂得這個密因,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麼行,穿衣吃飯都是「修證了義」,那個不奇怪。功夫成就的人你看永嘉大師,我們過去曾經討論過《永嘉禪宗集》,別人問禪師:「你老人家用什麼功夫平常怎麼樣修行?怎麼用功?」他告訴他:「飢來喫飯困來眠」。人家肚子餓了,吃飯是修證了義;疲倦了,睡一覺是修證了義,他那個就是了生死、證涅槃的。我們愈睡愈迷惑,愈睡愈顛倒,那沒有用處的。人家懂密因,我們不懂密因。

  密因是什麼?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舍識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這個性佛性,是自己的佛性不生不滅常住真心,一切大乘都是以它做因地心,所以他能成就。我們念佛人要是以這個為因地心你這一句彌陀就叫理念。經中常講,「一句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點都不假,一句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小可言之,實際上一句彌陀佛的力量比這個還不曉得大多少倍,為什麼有這個力量?密因。就是一個用根中之性,一個用八識。我們凡夫八識凡夫外道小乘、權教菩薩,統統用這八個識,所以念佛不能產生力量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是指什麼?是指理念是指舍識用根的人。我們要懂得密因,舍識用根,我們就有這個力量,現在就轉。

  如果這一部《楞嚴經》講下來,我們同修中有那麼一、兩個會了,那就不得了,我們這個道場就真正的莊嚴,真正的成就,我們全省一千七百萬同胞都有福,為什麼?有一位真佛出世了,這是佛,肉身菩薩再來的。至於理論、方法,到經文的時候再給諸位細細的說。不是我們做不到,是我們肯不肯做。你肯不肯作佛?你肯不肯為我們現在一千七百萬同胞做真正的福田?你干不幹?不是能做到、做不到,問題不在此地,問題是我干不幹,干就能做到,不肯干那就不行。

  肯干怎麼樣?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放下,這才叫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是這個講法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這樣講法的。什麼叫身心世界什麼叫萬緣?放下之後所用的就是根中之性,不要再找真心

  我們眼見外面的色相,把眼識放下,我們眼所見的是見性見的,見性見到外面是什麼?法性,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立刻就成佛了。

  《楞嚴經》裡面講修行,一個字,「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麼?就是把剛才講的(我是講百法,大家好懂)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歇。「歇」就是放下,一歇你立刻就成佛,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也不必三年五載,一念之間就成佛這部經確實有這個功效,有這個力量,就看我們自己肯不肯接受,願不願意接受,肯不肯照這個方法做。

  肯照這個方法做,給諸位說,這一念轉過來,生死就沒有了,了生死三界也沒有了,不但三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我再同修們說,不難做到,何必受生死累贅之苦,為什麼不幹!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講到這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