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報的人常有佛緣,沒福報的人總遇魔緣

uploads/content/2022/june/3d8eff2b24e437c9454f0544f593be30.jpg" />

  願人人都成就所願——

  may everyone』s wishes come true ——

01

都能生起慈悲觀嗎?

  問:我們怎麼樣才能生起慈悲觀呢?

  答:慈悲觀的產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有知識的引導、好友的鼓勵、家人的影響,以及經常翻閱大乘經論。

  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善根

  沒有善根的人聽了多少佛教慈悲理念,也一點感覺都沒有;

  反之,前世若是修學過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師稍微指點一下,哪怕只聽了一次短短的講座、看了佛經中的隻言片語,自己的善根也能馬上蘇醒過來,從此人生有著巨大的改變。

  在佛教中,這被稱之為「福報」。

  有福的人,經常會有一些佛緣;

  沒有福的人,總是遇到各種魔緣。

  所以,每個人根基因緣不相同,生起慈悲觀的程度也不一樣。

02

慈悲心有沒有偏袒?

  問:慈悲心有沒有國界呢?

  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

  只要眾生受苦受難,我們有能力的話,就應該無有任何偏袒心,去救濟他們、幫助他們。

  當然,慈悲心的範圍,還要包括動物在內。

  現在我們最缺的是什麼?就是對動物慈悲

  有一次我上飛機時,看到託運行李幾個工作人員,在搬行李箱時,見到有幾箱兔子,就故意一個個使勁扔,看見兔子的驚慌失措,他們開心得哈哈大笑。

  當時我特別不忍心,但也沒有辦法,只好在飛機里默默念觀音心咒。

  其實動物也是生命,從這小小的行為中,也能看出來有些人的殘忍。

  陽光的普照,不分什麼國家、什麼種族,同樣,我們對所有的眾生,也務必要一視同仁。

03

「仁」和「菩提心」有沒有高低?

  問:儒家講的「仁」和菩提心,相同之處在哪兒?不同之處又在哪兒?有沒有一境界的高低?

  答:我對儒教典籍很有興趣,也學習過一些,它的理念對當前來講不可缺少。

  不過,儒教的「仁」,範圍只涉及關愛人類時間也僅限於今生

  而菩提心的範圍,包括天下一生命,從時間來講,也是生生世世。

  現在很多人沒有專門研究這些領域,以至於概念上有點模糊,覺得二者好像一樣。

  但實際上,佛教是非甚深的,

  不管你研究《法華經》《華嚴經》,還是中觀唯識思想,都很容易體會到這一點。

  當然,有些人如果沒有公正的態度,對此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另當別論了。

  但你若是有興趣,進入這樣的領域後,會發現它確實不可思議

  所以,儒教的「仁」和菩提心的相同點,是對人類都有一種仁愛之心

  但在愛的廣度和深度上,二者之間有一定差別

  ——《做,才是得到》

uploads/content/2022/june/a76945e16d554cdd60409db2efee6d21.jpg" />

哪怕再小的善業,也可換來無量安樂

  不管國王還是乞丐,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每一個眾生死亡之後,均會隨自己所造的善惡業而流轉,

  因此,為了今生利益而造諸多惡業,是相當不明智的行為。

  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誰都希望得到快樂而不願意感受痛苦

  因此,為了日後的長久安樂,在今生短暫的時光里,趁選擇權還掌握在自己手中時,我們應該修持正法

  麥彭仁波切講過:今生是因,來世是果,

  既然如此,那現在為什麼不多造善業呢?

  就像農民種莊稼,若想在秋天收獲,就必須在春天好好播種耕耘。

  我曾再三講過,哪怕造一個小小的善業,將來也可獲得無量安樂

  比如每日念一遍普賢行願品》,花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依此功德未來定能斷除惡趣的根本,獲得無量勝妙的安樂

  又比如,佛經中講,就算聽到講法之前的海螺聲,也不會墮入三惡趣,更何況是親自聽聞佛法了?

  因此,我們不要以為一些小善微不足道。

  假如一味地貪執閃電般的今生享樂,對將來從來不做任何准備,年老時一定後悔莫及。

  我們的心居住在身體中,就像小鳥停在樹上一樣,相聚的時間非常短暫。

  尤其是作為老年人,頭發在一根根被風霜染白,走路也不能像往昔一樣挺直,這說明小鳥就要離開大樹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趁現在心識的小鳥身體這棵大樹正聚合在一起的難得因緣,好好精進修持!

感情升華,是菩薩

佛典動畫影片

佛說十善道經

uploads/content/2022/june/f8e0e48614b26ab874ca6c89f66ee23b.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71496df23141120295845fedb83481ed.jpg"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