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解行在躬,一生圓曠劫之果。」
「見聞為種」:你見到這一部《華嚴經》,或聽聞這一部《華嚴經》,都會在你的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種,就是種子;你這金剛種子種下去了,始終會成就的。那麼這種子,將來成熟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佛果時,所以說「見聞為種」。
「八難超十地之階」:八難,是八種很困難的事情。哪八種呢?就是三惡道,再加上北俱盧洲、長壽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這叫八難。為什麼叫八難呢?因為這八種人很困難聞到佛法、不容易修行佛法;要是想要學習佛法、修行佛法,這是很困難的,所以叫八難。
為什麼不能聞佛法呢?好像前邊講的「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他們也不能聞佛法。你們知道為什麼?是什麼道理佛在那兒說法,他們聽不見呢?本來是在佛的面前,可是卻猶如隔著十萬八千里那麼遠呢?
這一點,各位應該要注意的!為什麼呢?就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都不贊嘆佛、不贊嘆法、不贊嘆僧,他們的性情都很古板的。
什麼叫古板呢?就是太老實了,在佛前唱贊,他也不願意唱,說:「修行就修行,唱這個幹什麼?念這個幹什麼?這簡直像作戲似的,這有什麼意思!」或者想:「嘿,這真是胡鬧,真是沒有意思!」
做佛事,他說是唱戲。唱「阿彌陀佛身金色」,他說:「我要是願意聽這個,那我去聽聽音樂多好呢!我就因為不願意聽音樂,所以才來拜佛。在佛教里也有這些東西,這真是討厭!」
他不單自己討厭,他還叫旁人:「你不要學這個了,這沒有什麼意思,這是假的。」究竟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都還不明白,怎麼會學真的呢?就算它是假的,你會不會?你連一個字也不認識。像這樣的人,他在因地不贊嘆佛、不贊嘆法、不贊嘆僧,在三寶前他很古板的,不贊嘆三寶;所以到聲聞的果位上,佛說《華嚴經》,他看不見,也聽不見。
這一點,你們各位要知道,「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在因地做得不真,到果報上就有很多麻煩,這么彎彎曲曲的,不直。這就是為什麼佛講《華嚴經》,二乘人聽不見的原因。
(四)北俱盧洲:生在北俱盧洲那個地方,這種人很有福報的,壽命是可以活到一千歲那麼長,但是就不見佛;不要說見佛,就連佛法也聽不見;也不睹僧,看不見比丘、比丘尼,看不見出家人。為什麼看不見呢?就因為盡修福不修慧。雖有福報,而不聞三寶名,這叫一難。
有人說:「那個地方也不錯,活一千歲,吃得好,穿得也很好。」雖然這樣,但是不能種善根——不聞三寶的名字,你就不能供養三寶;不能供養三寶,你的善根就不能增長;善根不能增長,你在這兒活了一千歲之後,或者就墮地獄去,或者轉餓鬼,或者轉畜生,沒有一定的。
(五)長壽天:又叫無想天,這個天上的壽命,比北俱盧洲的壽命更長,但也是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所以也叫一難。
(六)盲聾喑啞難:好像一樣是人,但他就沒有眼睛;一樣是人,他就聽不見;一樣是人,他就不會說話,是個啞巴。他為什麼這樣子呢?這些盲聾喑啞的人,都是在過去無量劫毀謗三寶,說佛、法、僧不對。
毀謗三寶,就要墮地獄;墮地獄的罪受完了,然後又轉餓鬼;做了餓鬼,然後再轉為畜生;做畜生也是經過不知多久的時間,然後才做人;雖然做人,可是或者是瞎子,或者是聾子,或者是啞巴,或者是癱子。癱子,就是不會走路的,一天到晚就是在床上,躺著睡,睡又坐,不能走路,這是癱子。這都是毀謗三寶的果報,那麼這種人都是在八難之內。
(七)世智辯聰難:這種人認為他自己的智慧很大。哲學是無頭又無尾、無始又無終、無上也無下、無古也無今,哲學就講這個。你說它死的,它又是活的;你說是活著,它又死的——怎麼樣講怎麼樣對。這就叫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會辨別,有一點聰明。但是世間的智慧不是出世智慧,這種也在八難之一。
(八)佛前佛後難:我們現在都是八難之一;生在佛前也是難,生在佛後也是難。佛出世的時候,我們趕不上,所以在佛前佛後難,我們都是八難之一的人。不要以為自己是很不得了!有什麼不得了?都在八難裡邊,這八種的難都不容易學佛法。
八難雖然不能聞佛法,但是若有因緣的話,一聽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名字,它們就可以由地獄、餓鬼、畜生這八難裡邊,都可以證得十地。十地是菩薩位,菩薩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這十地的果位,都可以證得,所以說「八難超十地之階」。階,是階級,就是到那個地位上。
「解行在躬」:解,是明白,明白這部經的道理;行,是修行;躬,就是自己。你明白,也是在你自己;修行,也是在你自己。你要是既明白又修行,怎麼樣呢?
「一生圓曠劫之果」:在你這一生之中,就可以修行圓滿。曠劫,就是有無量劫,就是多的意思。眾生要經過很多很多大劫,才能修行成佛。好像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一百個大劫修這個相好。
所以我們現在聞到《華嚴經》,你若能依照《華嚴經》來修行,你再能明白《華嚴經》,在這一生就可以成佛證果!曠劫之果,也就是好像釋迦牟尼佛經過那麼長的時間,才能成佛,而我們在這一生就可以成佛。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 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