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這是斬斷煩惱樹,一把最鋒利的斧頭

  《佛遺教經淺釋》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洛杉磯金輪聖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功德。你們各位說一說,什麼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無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現出來了煩惱菩提菩提是覺道,但不能說菩提智慧

  你發菩提心可以現出智慧,因為發菩提就可以煩惱,斷煩惱就是證菩提這就和反掌是一樣的,煩惱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煩惱,只要一翻過來就是了。若是不翻過來的話,那煩惱還是煩惱菩提還是菩提;而你一翻過來,煩惱就變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間到極處時,就變成白天白天到極點就變成晚間,這是一種輪流轉。

  所謂智慧,是對著愚痴而言,你若是沒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說這個人聰明聰明到極點,就變成智慧了。很聰明的人就有智慧;但若是愚痴煩惱多,就沒有智慧了。所以智慧功德功德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沒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沒有;你若是沒有功德智慧也現不出來了。所以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說「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內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眾生的一個名詞。「若有智慧」:你們假設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則無貪著」: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麼表現呢?就不貪著了,也不貪名,也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吃,也不貪睡,什麼都不貪了。既然什麼都不貪,也就無所求了;既然無所求,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現。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貪著;如果沒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會貪著。

  「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諸己,也就

  常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大悲

  這就是省察。曾子說: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這個三省,省的是什麼呢?他說,「為人而不忠乎?」我為人做了什麼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對人?「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對朋友,與朋友交往,是不是一點信用都沒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騙朋友呢?我是不是盡轉彎抹角來騙朋友呢?我是不是盡想利益自己,而損害他人呢?這叫做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師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師父教我的內容我是不是溫習過呢?我是不是好像耳邊風似的,吹過去就沒有了呢?我是不是聽了之後,回到家裡再加以研究呢?這叫傳不習乎。曾子有這麼樣的三省,我們做人、學佛法,也常常要這麼省察。

  「不令有失」:不使令智慧掉了。「是則於我法中」:說這樣子,「是」當這樣子講。你若是能這樣不失去你的智慧,則於我法中,這個「我」是佛自稱,說是在我佛法裡邊。「能得解脫」:能得到解脫解脫就是自由自在,一點拘束也沒有,能得解脫了。

  「若不爾者」:你若是不這樣子你把智慧去了你也不省察,「既非道人」:那你既不是一個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一個家人。你呀,變成一個四不像了。「無所名也」:這時你叫做什麼呢?沒有一名字可以給你了。

  「實智慧者」:有真實智慧的人,「則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過去生老病死苦海一艘堅牢船也」:一艘堅固的大船。「亦是無明黑暗明燈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會在假的事上用功夫,這就是在無明黑暗裡邊一盞大大的明燈。是「一切病者」:所有一有病的人,「之良藥也」:最好的一種良藥。「伐煩惱樹之利斧也」:也是斬斷煩惱樹的一把最鋒利的斧頭。

  「是故汝等」:因為這個,所以你們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當以聞思修慧」:你應該用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慧之照」:假設我們也有智慧光明照耀,「雖無天眼」:雖然沒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見人也」:這也是一個明眼的善知識。「是名智慧」:這個叫真實智慧

  你們各位對於這一經文有什麼看法?可以說一說。我現在講經,你們來聽經,這就是聞慧。你在這裡聽完了經,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實道理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聽見瞭然後用智慧來研究研究,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後,又照著這個法去修行這就是修慧。老老實實的,不打妄語,不欺騙人,這就是實,真實智慧

  所以說找金礦,找鑽石礦,看你們誰有金礦?誰有鑽石礦?為了把這礦開採出,顯出你們自己的寶藏,因此要問你們對這段經文有什麼看法這就是要你們試探試探那個地方汽油礦?鑽石礦?所有值錢的東西在那裡,像是金礦,就要把它給找出來。不問問題的人都是不注意的;若是注意的人,一定會有問題,心裡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因為你不問問題,你也不注意,所以就沒有什麼不明白,也沒有什麼懷疑的。就是這麼樣隨喜大眾,因此就不問問題了;而問問題的人,都是在心裡邊有一點忍不了了,所以就問問題。

  恭錄自《佛遺教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