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心法(一)《認識心性 速證法身》之萬法皆空(二)

  《認識心性 速證法身》之萬法皆空(二)

  心法(一)

  《大乘百法明門論》把心法略分為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它們是攀緣、了別、思慮、集取外境的主體,是「能所」之「能」,稱為心法或心王法,而由此引發的種種心念情緒等則稱為心所有法或稱心所法。

  鑒於很多行人對於佛學知識有所掌握,這裡僅對容易誤會或不解的地方做些分析。

  經中常常提到心、意、識,那麼它們到底各是何意?到底有何差別?為何心法分八種?人有八個心嗎?

  祖師大德曾經講過一個列子在一個有著六個窗洞的房間里,關著一隻煩躁不安的猴子,它時而從一個窗洞里往外探頭看,時而又從另一個窗洞里往外探頭看……外面的人都會認為房間里有多隻猴子,其實,猴子有一隻,只因它會在多個窗洞里出現,才造成了有多隻猴子錯覺。心也一樣,心只有一個,只因心會通過如眼根一樣的不同根門,緣於如色塵一樣的不同外境,而產生如眼識一樣的不同心(意識),佛教才把心法方便地分為八種心(意)識。

  分別是:一、眼識:依於眼根(門),緣明顯色(光線)的外塵境,而生起了別的識,這種識依根門眼命名為眼識。

  需要注意的是:了別是心對外境的不加分析的直接覺知,就像一朵花在鏡子里映現一樣,而分別則是在了別的基礎上的分析、研判、推理,比如我們認為這朵花的顏色鮮艷,花瓣多少,甚至它的價值等等。

  如此類推:二、耳識:依於耳根,緣於聲塵外境,生起了別的識,稱為耳識。

  三、鼻識:依於鼻根,緣於香塵外境而生起的了別,稱為鼻識。

  四、舌識:依於舌根,緣於味塵的外境而生起了別,稱為舌識。

  五、身識:依於身根,緣於觸塵的外境而生起的了別,稱為身識。

  第六意識為重點,我們會分析心、意、識的不同和怎樣不被外境所轉的道理……

  (待續)

  釋仁清 拙筆 20/1/1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