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當然要將煩惱以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夠以毒為食

  蓮師心要建言 第四章

  甘露金鬘

  頂禮偉大的上師蓮花生!以「烏迪亞納的蓮花生」而為所知的他,是三世諸佛化身,是擁有不可摧毀之遍知的偉大持明者,他受到西藏統治者赤松德贊國王的迎請而來西藏。當他駐錫此地時,我,措嘉,以伴侶侍者身分來承事他。有一回,當我們停留在霄投的堤卓洞穴時,上師為我直指心性讓我認證了《大圓滿最密無上心髓》的意義,我透過直接體驗的見地,對本然境界有了定解確信,不再留有任何假設揣想。為之感到如此震攝感動,我,卡千的公主,如此問道:

  奇異哉!偉大的上師,既然《密咒心髓》的一切要點,都包含在體性自性以及悲能三個要項當中,那麼,此三者是否也會出現任何偏頗背離的狀況呢?

  上師說:措嘉,你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最密心髓》的一切要點,的確涵括在體性自性與悲能當中;行者若是無法了解這些,便會步人偏頗的歧途。加以解釋的話,其中還包括四個要點:偏歧的方式、已偏歧的徵兆、偏歧的缺失,以及偏歧的後果。

  第一點是「偏離體性」的方式。一般來說,「體性」指的其實就是你無二元覺性的本然狀態,亦即無有戲論造作、鮮活不陳腐的明覺。從本初至今,這個覺性一直都是那「非由何物所成的空性覺知或認知」。若非屬上述狀態,卻訓練自己將覺性「想像」為空性,那麼行者便是沒有遠離「攀執空性」的概念心;如此,行者便步人了所謂「斷邊空性」的歧路中。

  已偏歧的徵兆是,行者會開始發表此類言論,諸如:「上無諸佛,下無眾生!既然事物不存在,因此一切皆空空如也!」

  這類偏歧的過失,便是會產生「一切皆空無」的概念想法。這樣的心態會使你捨棄諸如虔敬心和凈觀、皈依菩提心、慈愛與悲心的種種心靈活動,你反而會涉入世俗事務的追求。由於與罪惡產生關聯,這樣的心態使你放盪地投入於不善行為之中。以這種扭曲真諦方式來行動的人,除了墮入金剛地獄之外,無他處可去。

  由於曲解了「善」的真諦,這種瘋狂修行的結果,就是投生為斷見持有者;由於曲解了因果真諦,你倉皇地掙扎於苦痛的海洋中。

  措嘉,有許多人聲稱他們已了悟空性,但其實只有極少數真正了悟究竟的本然境界

  此處,關於「自性」這方面,也有落入偏歧的四個要點,其中第一點是「偏離了自性」,陳述如下。空性明覺之自性光輝光燦地展現為三身與五智,這並不是說三身有著具有臉孔與手臂的身體形式也不是說五智帶著色彩,也不由任何有限之屬性所組成。空性的自性光輝,就只是與空性無二無別的覺知或認知特質;而無法認出具覺知力的空性,其實是雙融一體,就稱為「明覺偏歧為(二元)的感知」。

  行者落入這類偏歧的徵兆,就是會以極端的方式來解說所有佛法名相。就算是教導或被教導了描述這雙融無別的種種辭彙,他的心還是無法理解此中要點。

  這類偏歧的缺失就是,將所感客體執以為實的概念心,使得你無法了解唯識教法。若是對哲學派別有著強烈的執著堅持,你便會與那通住遍知(正覺)的道與次第分離。執著所感知者為堅實的實存物的人,是不可能步向解脫的!

  以此方式落入偏歧的結果是,於外,我們會因為將有所展現的明光誤以為是實體,而投生到色界等處;於內,這種偏頗的心態,認不出覺性即是空性的覺知,肯定不會是通往解脫的成因。

  措嘉,許多人宣稱他們已經認出明光,但是只有少數人真正嫻熟覺空一體的境界!

  此處,關於「悲能」也有四個落入偏歧的要點,其中第一點是「偏離悲能」的方式。在本質上,無論種種心念如何展現,這些從覺性中展現為空性覺知之自然光輝的心念,除了是空性的覺性之外,再無其他。無法了解這點,就稱為「偏離空性明覺」。

  已落人這種偏歧的徵兆就是,我們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開始深陷此生的(世俗)事物中。

  這類步入歧途的缺失就是,這樣的概念心態,即心念的顯現尚未明現為法身時,會將你捆綁在一切起心動念的羅網中,因而麻痹了你的心靈修持。你潛在習性中主要的負面習氣,會使你只想汲汲營營於此生的目標。如此被困在二元迷惑的枷鎖里,你已將自身緊緊圈鏈於希望和恐懼之中。

  以此方式落人偏歧的結果是,由於無法認出念想的偏頗,因而使習氣變得堅硬固實;由於沒有憶持因果的必然法則,而將自己的生命耗費在散亂迷惑中;而且,死亡到來之時,你便會步入歧途,進入三界之中。

  許多人宣稱自己遠離了念想,但只有少數人真正了解「念想生起解脫」的要點。

  明妃措嘉又問:不斷除這三種落入偏歧的方式的話,實為無義可惜,那麼我們又應如何轉化這些偏歧的方式呢?

  上師答復:措嘉,明覺的空性體性並非由任何人所創造,明覺之空性體性也非由因和緣所生,是本初以來就有了。有要試圖去改變或修正明覺,就讓明覺保持其如實的狀態吧!如此你將免於偏歧,並在本初清凈境界中覺醒。

  同樣的,你的覺知本性自本初以來,便與空性不可分地任運現前。它的表現或展現,這個無論生起什麼都不受束縛的能力,並沒有實質的存在。要認出(明覺的)三面向其實是廣大不可分的一體,這樣你便會以三身不可分的狀態覺醒。

  明妃措嘉又問:何謂偏離了見、修、行呢?

  上師答道:仔細聽著,措嘉!首先,第一項主題「見」的部分有五點:見地本身的偏歧、居住處所上的偏歧、友伴上的偏歧、煩惱所造成的偏歧,以及偏頗一邊的偏歧。

  第一點是關於見地本身的偏歧:佛法的一般見地,認為空性超越了邊際之限,但是在此脈絡中,心滴瑜伽士則承許空性是直接的實相。當你真正地、究竟地達到證悟時,空性和對實相的體驗兩者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正地、究竟地證悟,那麼這個一般性的概念假設見解,便無法決定為真實義,這種情形就是見地上的根本偏歧。當你對實相的見地有信心,反而將語言表述的假設見解以為是究竟義的時候,你會發表諸如下述這類言論:「一切都超越了參照點、非創造、且遠離邊見!」你善惡不分地行一切事,發出以下這類言論:「根本沒有所謂的善與惡!行善不會得到利益惡行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一切都是自由且相同的。」如此一來,你仍舊是一個凡夫這就稱為「暗黑彌布的邪見」,是所有見地偏歧狀態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這樣的歧途,(就應該知道),對實相無二元的本然覺知之見地,與深奧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著這樣的了解來行一切事,這點異常重要。

  第二點是居住處所上的偏歧,這類教示一般都說:那些對見地生起暫時了悟的人,若想圓滿見地的究竟了悟,就應該前往隱蔽的空曠處,例如山中隱居處或是墳場。你或許暫時生起見地,但是為了滋養你的見地你必須待在山中隱居處。因為一個有害身心的居住地,可能就會使你的見地步入歧路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這樣的歧途,就要在山間隱居處滋養維續你的暫時見地!

  第三點是友伴上的偏歧,這類教示通常都說:暫時具有見地的人,應該結交相符於佛法而且不會助長煩惱的友伴。若是與有害身心友人為伴,你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他們罪惡行徑的影響,而那是步入歧途的根本,因為這會讓你去追逐此生的目標、阻礙你持續滋養見地也會增加你的煩惱

  措嘉,如果你想避免走向這樣的歧途,就應該切斷這些非必要的友伴關係,並長住於靜僻蘭若處!

  第四點是煩惱所造成的偏歧,暫時具有見地的人是無法完全克服煩惱的,行者會因為種種外在情境而捲入煩惱之中。捲入煩惱時,即便只有一瞬間,也造作了「業」。如果持續煩惱了一段較長時間,你就會造作惡業;也就是說,五毒會在六種感知的每個感知當中,造作出負面業力。你遲早都會得到果報,因此,無論感受到什麼煩惱、無論什麼煩惱使你的注意力鬆懈下來,你都必須立刻有所覺察。一切有情眾生皆因自身煩惱之故而造作(惡)業,因此要訓練自己對其生起慈心與悲心。要向你的上師祈請:「請加持我能煩惱作為道用吧!」每天都要以凈化煩惱種子咒語來訓練自己,最後放鬆安歇進入見地境界並以迴向祈願來做結行。

  如果能如此修行好處是你將會得到暫時與究竟的果報;但是如果不這樣修行,你便會陷人煩惱的泥沼中,而且無法圓滿見地這就是偏離正途最嚴重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步上這樣的歧途,就要用對治法來對治你感受到的煩惱,如此以之作為道用!

  第五點是俯頗一邊的偏歧。即使是暫時具有見地行者,都還是會落入一種偏頗自宗哲理思想狀態。他們從典籍中引證,帶著偏頗一邊的心態成見,在自他、高低之間做著分別。這樣的根本偏歧就是試圖用凡夫概念心去度量諸佛廣大無邊的見地,對之加諸種種概念設想。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步上這樣的歧途,就要真實認證解脫的廣大無邊見地!

  第二項主題是有關禪修上的偏歧,其中也分為五點:禪修本身的偏歧、禪修處所上的偏歧、友伴上的偏歧、來自錯誤禪修的偏歧,以及煩惱所造成的偏歧。

  第一點,禪修本身的偏歧:這是弟子無法了解上師所指出的直接實相;接著,弟子便因為混淆了體性自性與悲能的真義,以及無法認出這三者是不可分的空性與覺知,而偏離了正途。

  更進一步解釋這點:在按照自己上師口訣教授方式修行之後,如果反而對身體心靈的純粹樂受產生執取心,你將會偏離正道而投生為欲界的天人人類如果你貪著那種純粹無念之心狀態,你便會偏離正道而成色界天人如果你著迷於清明和無念的狀態,你便會偏離正道而成為凈居天的天人如果你貪著樂和雜念的話,你將會偏離正道而成為欲界的天人如果你著迷於空與離念的狀態,那麼你會偏離正道而成為無色界天人。由於這些狀態,你便偏離正途而進入三界

  如果你阻斷了感官對境之流,你便會偏離正道而進入空無邊處。如果你阻斷了感官知覺,猶如熟睡一般,那麼你會偏離正道而到無所有處。如果在覺知仍然鮮活的時候去阻斷所感知之對境,那麼你便會偏離正道而進入識無邊處。當你自己的所感知仍有所意識時,仍憶持著微量的樂受,你便會偏離正道而進入非想非非想處。這些就稱為「落入一邊的奢摩他之中」,當你死去、流轉中陰時,便會繼續在三界六道間輪回。

  措嘉,不必要再墮返輪回,因此,要斷除這愚痴禪修的偏歧!

  此外,如果你相信凡夫看待事物與心的方式,你便會偏離正道而落人唯物的凡夫心之中。如果你認為物與心是真實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你便會偏離正途而成為常見或斷見的外道邊見者。如果你相信事物是「有別於心而存在」的,你便會偏離正途而成聲聞或是獨覺辟支佛行者如果你「主張種種感知就是心」,你便會偏離正途而成唯識派的追隨者。如果你相信世界眾生就是本尊,你便會偏離到密咒(乘)之中。如果不了解如何斷除這些偏歧,禪修又有何用處呢!

  那麼,請賜給我斷除偏歧的方法吧!明妃措嘉請求。

  上師回復說: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這樣的偏歧的話,首先要有廣泛深入的學習;其次,要專註學習直指心性的教訣;最後,在真正實修直指教訣時,要了解上述所謂的偏歧,指的其實就是對禪修的執著與攀附。「如兔睡鷹巢」的禪修比喻,或是以弓箭手的專註力的禪修比喻,這些狀態都不真正是解脫的成因。無論你有什麼暫時的體驗,只要純然地放鬆且如實地感受或浸淫在這些體驗中,不要企圖去改善或是改變、不要懷著希望與恐懼不去取受也不去排拒。當你對所體驗的一切都遠離了耽執時,就沒有了會讓你偏離正途的成因。

  第二點要教導的是關於禪修處所及結交友伴上的偏歧,行者應該在具備正確特質的處所受訓。如果你待在會令人散亂分心的寺廟,或是會讓煩惱網縵更加糾葛的地方,你的貪念與嗔念會使你屈服於,便會因為道德上的污染,以及所受到的供養。和那些有害身心友人為伴,會阻礙禪修上的進展,而且就像是為自己購買毒藥一樣。

  措嘉,如果你想要真實修行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斬斷與有害身心處所、友伴等等的關係。所以,戒絕這些處所同伴吧!

  第三點是關於來自錯誤禪修的偏歧。當你試著要維持禪修境界時,你可能會經歷昏沉、掉舉不安,以及散亂①三類。

  ①此處的「散亂」,意指變得分心並喪失了正念覺察。{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第一類是昏沉,又分為六種處所造成的昏沉、友伴造成的昏沉時間造成的昏沉食物造成的昏沉姿勢造成的昏沉,以及禪修產生的昏沉

  一、會發生處所造成的昏沉是因為行者的駐留處是低地的森林或峽谷,或是在道德淪喪的地區或村落。你內心感到朦朧障蔽,明點變得不清晰,覺知或覺性感覺好似被雲靄遮蔽一般,你覺得困頓想睡,身體感覺很沉重。遇到這些情形時,要做凈化儀軌懺悔。前去廣闊開敞的高處;在無雲、天空澄澈的地方做禪修;打開窗戶透透新鮮空氣;想像自己就在一座雪山的頂峰,並已被一陣新鮮的微風吹拂。這些方法都可以去除處所造成的昏沉

  二、友伴關係造成的昏沉發生在經常和道德污損的人相處,或是與質地不清凈、可能在濫交的伴侶為伴時。這時,你自己會變得受到染污。若是發生這種情況,要儘力修持成就法和懺悔、凈罪的儀軌。要對違犯三昧耶或是道德品行上有污損的人保持警戒心。要尋求具格的伴侶,幫助他或她接受灌頂,而且不要允許亂交的性關係,這樣便能清除友伴所造成的昏沉

  三、時間造成的昏沉,包括春季或夏季時感覺迷糊昏昧或睏倦呆滯,這樣的問題可藉著前去雪山或是類似的地方而被凈除。

  四、食物衣服造成的昏沉,包括因他人的食物及污穢的衣袍而感覺昏暗與陰沉遮蔽。進行修持時,你應該遠離他人的食物和污穢的衣袍,這樣便可凈除此類昏沉

  五、姿勢造成的昏沉,這發生在初學者因為躺下或諸如此類的姿勢等而變得睏倦呆滯時。在練習禪修的時候,應該要遵循三姿或是金剛(跏趺坐)的姿勢,鼓舞自心,活化你的種種感知,帶著鮮活的明性來禪修,這樣便可凈除此類昏沉

  六、禪修產生的昏沉這是由於帶著沮喪消沉的心境來禪修,如此一來便會感覺極為朦朧迷糊和睏倦呆滯。要將你目光的視線指向天空,用平衡協調的方式,讓自己靈敏清醒,而且要讓覺知敏銳分明,這樣就會凈除此類昏沉

  道次第的諸種典籍都教授到,昏沉與掉舉皆起因於「無法提起覺知」的過失。措嘉,除非你精進努力,否則禪修的障礙是無法消除的!

  第二類是關於掉舉的狀態,又分為兩種處所造成的掉舉,以及情景造成的掉舉。

  一、處所造成的掉舉發生當你在清新的高處禪修,你的覺性開始變得活躍明亮,接著你的注意力受到攪擾,於是念頭便開始騷動與散亂如果你放任自己進入那些攫取注意力的事物中,你就會成為煩惱獵物。處理這種情況方法是,讓你的視線指向天與地的交會點。如果這樣還是無法讓你平靜下來,就運用聲聞行者(向下)凝視的方法,有時要將心專註於一個對境上。夜晚入睡時,一邊想像你的心進入腳底的兩個蛋形的脈連結處內的黑色明點,這是教法之一;但是其實最好是把心專註在密處內的種子字「阿」上。當某個想法突然生起時,要認出這個想法,用「呸」,然後持氣;之後,再全然地放鬆並任其所是。可交替輪流做的是去追蹤思維者(是否存在),然後安住在找不到任何思維者的狀態中,這樣便能清除此類昏沉

  二、會發生情境造成的掉舉,是因為外在事件發生時,你追逐於某個想法,然後你的心便開始變得激動,並潰散成煩惱。當這種情形發生時,要保持這樣的心態——「無須做什麼、任由其是!」要串習薰養慈心和悲心、醒悟力、方便與智慧,以及虔敬心。接下來便要如培養見地階段一樣,繼續修持練習,這樣便會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類是關於散亂過失,又分成兩個部分:由於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散亂,以及情境造成的散亂

  一、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散亂發生在無論做多少禪修都沒有進展時。這是由於不了解如何將修持切分成不同的座間。你開始跟口訣教授上師背道而馳,或者由於不了解如何辯別理論和禪修體驗的不同,而讓你變成一位愚痴行者

  這種情況的解決方式是,祈請你上師;培養對於口訣教授確信;將修持區分為不同時段,然後多次重復修持。莫讓自己涉入太多外在活動,要寬坦自在地禪修。當清明的覺受生起時,切斷念頭的紛擾散亂然後再持續禪修,這樣便可克服散亂,並且增益禪修體驗。

  二、情境造成的散亂發生在某些外在事件使你掉入五毒或是六種感知當中,使你變得散亂分心且失去正念覺察。為了處理這樣的問題,要立刻運用對治法,粉碎對所感知對境的執取,並且視之為神奇的幻相。

  措嘉,如果想要斷除這些的偏歧,你便要迎面棒打煩惱!

  第四類是煩惱造成的偏歧:嘗試要保任禪修訓練的行者,會遇到為數眾多的敵人與竊賊,也就是自身的煩惱。這些煩惱又可以區分為五種:嗔恨、驕慢貪欲、嫉妒和痴迷,從這些根源又生起了八萬四千種煩惱,使得你無法保任於禪修中。這些五毒當中的每一個都會使你捲入這五種煩惱中,讓你更加陷入輪回。因此要像曾經失去唯一孩子母親,提高警覺態度,防止自己因五毒而散亂分心。要像發現上有毒蛇一樣地捨棄這些煩惱情緒。要認出這些煩惱情緒,保證正知警覺正念覺察,接下來便要如培養見地階段一樣,繼續修持練習。除非以這樣的方式修行,否則惡業時時刻刻都會被造作出來。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這樣的偏歧方式,便要正確地取受與斷舍,絲毫不離於戒慎警覺,善巧地投身於對抗五毒的戰役中吧!

  無論如何,只要你見地修行尚未達到穩定你就應該像只受傷的鹿一般逃到隱居靜僻處。要像碰到毒蛇一樣,逃離煩惱

  明妃措嘉又再問道:密咒行者不是應該將一切煩惱都以為道用嗎?

  上師答復說:當然要將煩惱以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夠以毒為食。能夠將煩惱以為道用而無須捨棄煩惱的人,比優曇缽羅花還要稀罕。對於最高根器行者來說,煩惱會展現為幫手;然而,對於較低根器的人來說,煩惱卻會變成毒藥。對於較低根器的人而言,斷舍煩惱是比較好的!

  要斷舍多少或多久之後,行者才會成熟練的能手呢?明妃措嘉問道。

  當你執著煩惱感官歡愉,並且能將之視為幻相,如此,即使煩惱真的生起時,你也不需要厭抑煩惱,因為他們不會再有所危害了。而當煩惱生起的時候,你也會有造作煩惱或歡愉的慾望,因為你已遠離了期待當你可以這麼做時,煩惱便是被以為道用了。試圖以煩惱為道用,然而卻仍執著於實有,就像蒼蠅困陷蜂蜜中一樣。

  措嘉,要斷除這樣的偏歧!

  第三項主題是行持的偏歧,又分為兩個部分:不合時宜的行為所造成的偏歧,以及一般性的行為偏歧。

  前者有七類:一開始,如蜂之行應該在聞、思、修三業之前;但由於如蜂之行是初學者的行止,在持瑜伽密戒時採用這種行止是錯誤的。

  如鹿之行僅適用於修持道的時候。如果在持瑜伽密戒時採用這種行止,便是錯誤的,因為你的三摩地便會失去自在

  如啞巴之行,僅適用於已獲得體驗的要領時。所以當行者應該行如蜜蜂時,卻採用如啞巴之行方式,這便是錯誤的,因為他尚不能清楚區分言語意義

  如燕尋巢之行,僅適用於得到個人體悟的時候。假若你已精熟於三摩地,卻採用這種行止,這便是錯誤的,因為這會成為障礙

  如狂人之行,僅適用於禪修體驗已經穩定的時候。如果只有部分體驗,卻採用這種行止,這便是錯誤的,因為你尚未完全了解全義。

  如獅之行,僅適用於已圓滿見地的時候。如果還在嘗試獲得體驗的階段,卻採用這種行止,由於尚未對真如具有確信,你可能會被其他現象擊倒覆沒。

  如同狗、豬之行,僅適用於已全然自在之時。如果在錯誤時機採用這種行止,你便會得到空行母的懲罰。

  當你採用不墮敗的行為方式時,你的個人體驗將會展露為法性的內在本性當你已經能掌握四大或五大種等元素時,你便能轉化他人「缺乏信心」的觀念能讓死者復活,並展示任何神跡。如果你扭曲濫用上述的行為之道,就稱為「行持上的偏歧」,這樣你將得不到任何成果。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這樣的偏歧,就要遵循經典所描述的正確行止之道!

  第二點是關於一般性的行為偏歧,你可能一時造作地維持某種行為模式,但是這樣並不符合佛法。如果這種行為模式不能成為證悟之道,我們稱之為偽善,這便造成了行持的偏歧。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在一般行為上落入偏歧,那就要確定你所採用的所有行為都能成為證悟之道!

  第四項主題是果方面的偏歧,又分為兩點:暫時和究竟的偏歧。首先,暫時的偏歧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修持口訣教授之後,你將凡常的結果誤以為是殊勝無上的果,又因此而感到驕傲自負。之所以稱之為偏歧,是因為它阻礙了究竟的果。其次,究竟的偏歧發生在已證得果,卻又陷入無法消融希望與恐懼狀態時,這個結果就會偏歧而又形成某種「因」。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這類偏歧,就要認出希望與恐懼是空無根基的!

  明妃措嘉又問道:當行者了悟這現見實相的要點之後,仍需要生起菩提心嗎?

  上師答復:大乘和密咒乘兩者,的確是因為生起菩提心的殊勝功德特質而顯得出類拔萃。然而,除非你能於每天四個時段中,總是憶念死亡、無常因果及輪回過患,此生種種情節也終將迅速飛逝。

  你可能會宣稱(自己)是大乘追隨者,然而,除非你能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持續不斷地」培養慈心與悲心,否則你就是已經偏歧為聲聞或獨覺行者了。

  你可能擁有高度的了悟,但是除非你時時刻刻都能正確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取受或排拒,甚至在因果的最微細面上,否則你將會遭遇許多痛苦的處境。

  措嘉,如果你真實修持佛法,就要讓自己契入了悟的境界,悟入我剛剛所說內容!

  明妃措嘉再問道:修持「道」時,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上師答復:最初入道的階段,任何會讓你的心落入偏歧的情況都是障礙。尤其對男性來說,女性是最大的魔障;對於女性而言,男性是最大的魔障。而在一般的情況中,衣食則是最主要的魔障

  明妃措嘉又問:但是事業手印難道不是修持道的增上動力嗎?

  上師仁波切回復說:真能提升修持道的手印伴侶,比黃金還稀罕!

  惡業纏身的女性啊,你將你的虔誠心給了好色的男性;你將自己的凈觀投注在你的甜心身上;你將所積累的功德供養給你的愛人;你將你的堅忍給了家居生活;你將你的悲心投注在你的私生子身上。你厭惡神聖佛法;你的每日修課就是培養貪欲;你的心咒就是加入淫穢猥褻的談話;你頂禮的姿態就是去做出打情罵俏的模樣;你的繞行就是漫步到你迷戀的地方;你的毅力送給了情慾活動;你企圖用下半身來摧毀自己的迷妄;你把自己的確信定見給了你的秘密愛人;你的感激之情獻給了你最儘力與你性交的人;你的體驗是去討論性交的話題;你大概會和一隻狗尋歡作樂,只要這隻狗願意馴服的話;你不動搖的究竟目標就是投身到激情慾望中。與其當下就得到證悟,你寧願選擇多享受一次。

  你的信心只是陳腔濫調,你的虔敬並不真誠,但是你的貪婪與嫉妒卻很強大。你的信心與慷慨之心微弱,但是你的輕蔑無禮與懷疑卻很巨大。你的悲心與智慧薄弱,但是你的自誇與自尊卻是極大。你的虔敬心與毅力很脆弱,但卻擅長於誤導他人和曲解真理。你的凈觀與勇氣是微小的。你不持守三昧耶誓戒,你也無法提供適切的服務承事。

  你是拉著行者下墮的鉤套,而不是一個可以增益修持的助手。你並非大樂的增益者,卻是偏見與不幸的前兆。期待透過貪欲來得到解脫而納受伴侶成了增生嫉妒與煩惱的成因。希望伴侶可以成為改善健康的支持力,只會行者陷入破毀三昧耶的垢墮中。一位不正確持守三昧耶的女性對於行者來說是一個魔障

  嗯,一位具格的伴侶是怎麼樣的呢?明妃措嘉問道。

  上師答復:一般來說,這必須是一位沒有上述過失的人尤其是具格伴侶應該要對佛法有興趣、聰慧且仁厚、擁有大信心與悲心、具備完整的六波羅蜜、不毀損上師的教言、尊敬行者、且如護自眼般謹慎持守密咒三昧耶;他(她)必須是不濫交的人,除非他(她)已經獲得通達自在;而且在生活細節很注重整潔乾淨。尋覓到這樣的一位伴侶,將會成為道上的助伴,但這樣的眾生西藏卻很罕見。應該更像是曼達拉娃公主這樣的人才行。

  明妃措嘉又問:如果在達到通達自在前就隨意濫交的話,最大的缺失是什麼呢?

  上師仁波切回答:就算已經通達自在,如果沒有你的上師允許的話,交合併不適切。除了傳授灌頂的上師的囑咐之外,佛法師兄弟或是家族成員若是與屬於某行者對象交合,這也是不適切的。如果他真的這麼做的話,他的三昧耶戒在此生會變得不清凈,而且會被空行母以不吉祥又短暫的生命加以懲罰。護法將會離棄他,他將無法得到成就,而且會遇到種種不同的障礙。而這位發生交合的女性在此世的輪回遷轉後,將會投生到慾望焚燒的地獄。因此,女性應該謹慎防範濫交。當一位男性與領受了二或三階程度戒律的金剛上師伴侶,或是和領受這種相同三昧耶的佛法師姐妹交合的話,那叫做「毒染法器」,這樣是無法避免投生到地獄的。甚至和一般人的伴侶交合,都會產生極為嚴厲的後果。……如果你能如此持守三昧耶,便會迅速獲得密乘的一切成就

  措嘉,如果進入密咒的門戶後卻不遵守三昧耶,要覺醒證悟是沒有希望的!我已經看遍西藏所有人,但是除了你之外,我並未發現其他任何人可以持守三昧耶。

  明妃措嘉再次提問:修行佛法時,既然最大的障礙自私執著食物衣服身體,那麼,請告訴我如何捨棄這三者。

  上師仁波切答復:措嘉,這個身體遲早都會死亡腐滅。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早已註定,但我們卻無法確定將在年輕或年老時死去。人終將一死,我不曾看過有誰因為執著自己美麗的身體就可以避開死亡。放棄所有對身體自私的珍愛,堅持山間靜修吧!

  至於衣物,即使是一張簡單的羊皮披風就足夠了;而且,一個人甚至光靠石頭和水就可以生活了。然而對西藏行者來說,卻似乎不是如此!

  明妃措嘉再次提問:我應該要記錄下您說的所有話語嗎?

  上師仁波切答道:如果你將此記錄下來的話,將可利益未來世代的人

  明妃措嘉問道:那麼,這些言教應該被弘揚、還是隱藏起來呢?這些言教將如何帶來利益?誰將會好好運用這些教示呢?

  上師仁波切答道:弘揚此教法的時機尚未到來,因此此教法應該被埋藏起來。當初我將含有心滴典籍的小盒放在國王女兒貝瑪·索公主的頭頂上時,曾作祈願,希望這是指定給貝瑪·索的教法。在她死後數生之後,她將再次會遇此教法。因此,你必須為了這個目的將此教法以伏藏方式埋藏起來。

  無垢友將會支持守護「心滴」教法;對他弟子來說,時機已到。我這個心滴教法,將會在舊譯學派敗壞且即將消失之時出現。心滴將廣為弘揚且繁盛,但只會持續短暫的一段時間。整體說來,末法黑暗時代的一切教法都會廣為興盛,然而卻只會維持一段短暫的時間

  在這個時代的終末,當人們的平均壽命五十歲時,貝瑪·索公主將再次投生為人,然後被娘·讓(尼瑪·沃瑟)、即赤松德真國王的語化身所認證。而在赤松德真國王轉世為「卻汪(上師)」的生命較晚期時,公主將會再次與佛法連結起來。公主再接下來的一世,將會與這含有心滴口訣教授的伏藏教法相遇;由於是實修的時機,所以此時不會行持任何利眾的事業此人②(貝瑪·列哲·采)將會存世五十九年,且將會有許多正面和負面業力連結。他的某些弟子將會到極樂世界去,然而某些弟子卻會投生於惡趣;這顯示出墮敗三昧耶的後果,而且他可能會五十歲時過世。他應該留心防備三昧耶的衰墮,且要努力懺悔這樣做的話,他便能活足完整的歲數。

  ②意指公主化身,已被確認是貝瑪·列哲·采(一二九一~一三一五)。

  這時,一位受到五類空行加持女性可能會出現。如果這位女性真的出現了,而且貝瑪·列哲·采也納受她為伴侶,那麼他就應該祈求長壽,這樣他就可能活過五十歲。他將會有一位弟子,這位弟子是一個被授記的、有一顆痣為標記的女孩,如果貝瑪·列哲·採給予她完整的教授,她將能執行利眾事業到某種程度。如果這位女弟子在那一世沒有出現,她還是會再來世為他弟子,且會在喀拉葛的上部區獲得無餘涅槃③。

  ③在這個脈絡中,無餘涅槃通常是指虹光身成就。另外,它也意指遠離五有漏蘊的殘余、已然覺醒狀態的了悟。{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如果貝瑪·列哲·采沒有將這些教授帶到布木坦的下部區,而是將教授藏在原來的伏藏地,或是藏在神鬼無法移動之地的岩石內的話,那麼他將會在下一個轉世投生中揭示這些教示。

  在那個轉世之後,他將會游歷報身界一段時間,之後便會投生在布木坦的塔帕林。從十五歲起就開始利益眾生,他將取出許多伏藏,並示現種種神變。他會活到七十歲。由於納受五位化現為女性形體空行母作為伴侶,他的利眾事業將會向外輝耀。他將會有一個名為達瓦札巴的兒子,這孩子是馬頭明王化身,將會利益很多眾生。貝瑪·列哲·採的這個轉世將會守護佛法九十年。既然這是指定給他的法教,你就把此法教作為伏藏埋藏起來吧!

  聽完上述這些之後,明妃措嘉做了無數次的頂禮與繞行,並且努力將之記錄下來。

  三昧耶。封印。封印。封印。

  多令人驚異啊,像我這樣沒有才智的女性措嘉,

  透過純凈的祈願,竟能與化身相遇!

  借著我清凈三昧耶,我領受到心要教授

  由於我的供養承事,上師慈愛的悲心對待我。

  他將我視為具格堪配的容受者,託付給我密咒的心要精華,

  並且賜予我無上精華的「心滴」。

  為免在不恰當時機詮說「心滴」,因此我將之作為伏藏而埋藏,

  但願此問答型式的甘露金鬟,

  能與具有完整表徵的此人相會遇!

  三昧耶。

  甚深印。寶藏印。 (原文無法判讀)印。嚴厲印。

  在黑暗時代中,這秘密心要教授的系列教法

  付囑給一位出生於兔年、命中帶水大的註定者、

  一位烏迪亞納王國的心子、擁有隱密的命運

  一位有著真實智慧的在家人

  此人圓滿力量將不會在那一生開花,

  而是會遵行一種隱密的生活方式④,

  此人的行止無拘無束,沒有偽善,

  他擁有強大的能力,但所具的力量卻沒有顯露出來,

  他的身上一顆痣作為標記,而且有著凸起的雙眼。

  他的學生也就是五類空行之子

  生於虎年、兔年、狗年、龍年與牛年,

  將持有他的傳承,並將繼續行進而入凈土

  無論是誰,只要持守他的傳承,便會在一生中獲得佛果;

  且他們最後一世的轉世,將會是瑜伽士。

  ④「隱密瑜伽士」的生活方式意味著,避免將諸如對見地的證悟或神變能力心靈功德,向外展現。{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依提(ithi)。願一切轉為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