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感性信佛和理性信佛

  導語:佛陀教法中講慈悲智慧要雙運,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將理性感性兩者對立,過於偏向任何一邊。盲目的崇拜不可取。利根者因智慧解脫愚昧者因虔誠解脫

  藏傳佛教聞思修制度非常嚴密,實踐的方法多種多樣,比較革新也非常人性化。雖然表面看起來方法特別多,但是理論卻很深。

  佛教就像一所大學有很多科系,最終每個科系的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藏傳佛教入門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善巧的方法感性的人理性的人,都會有所收獲。

  比如對貪婪的人就有對他喜貪特點,引導其入佛門方式。現在很多人想發財,對藏傳佛教財神就特別感興趣,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帶他們進入佛門

  有些人想變得更聰慧,喜歡智慧,願意去五台山文殊菩薩座下接受智慧加持,我們會有文殊菩薩殊勝法門

  還有些人想要提升自己的慈悲,願意去普陀山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法門就很適合他,等等這些對感性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非常受用,因為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方式都有引領自己的方法和途徑。

  人們會去關注佛菩薩,首先是因為他們的道德修為無可挑剔,2500多年來才會被人們所崇拜,佛菩薩是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的偶像。

  現在所謂的演藝明星、公眾人物、名人大v,有些是鏡頭前一個樣,鏡頭後一個樣,而老百姓有一種思路,認為名人就應該是道德楷模,所以明星身上發生的事,都會被放大。

  其實,這些明星也只是凡夫俗子而已,他們不像菩薩那樣完美,每個人心都有落寞的空間和不為人知的痛苦煩惱,所以,他們也不會把自己所有的私生活都攤給別人看。

  人們對明星的私生活,非常熱衷去刨根問底,這看起來很感性;對明星的所作所為極其理性地分析,將原本是凡夫俗子的明星逼上神壇,這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壓力很多人也因此抑鬱身心受苦。

  盲目的崇拜不可取,佛教里講慈悲智慧要雙運,也是在告訴我們理性感性不要分得那麼開,這兩者的界線不要劃得太清楚,不要將兩者對立

  過於感性你會經常犯錯;過度理性,會經常被自我的主觀意識蒙蔽,看不到全面。

  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自己的想法永遠都是對的,理性感性的融合很重要

  舉個例子佛陀告訴我們:人的身體本就是一個壇城,我們皈依的時候,也是在向自身的壇城皈依,我們身體不是只有自己在,還有無量的生命,自己只不過是這個身體國王而已。

  過於理性的人如何理解呢?如果1590年荷蘭詹森父子沒有發明顯微鏡,佛陀說:「你的手上沾滿細菌」,你卻可能因為看不出來,而與真理擦肩而過。

  現在,我們能用顯微鏡看到手上爬滿細菌,你也理性地告訴自己,佛陀2500多年前告訴我的這一切都是真的,卻每天想著手上一堆又一堆的蟲,飯也吃不下,那就慘了,很快精神就要崩潰。

  對於虔誠信佛的人來說,他就是可以「看到」佛菩薩對於信佛或半信半疑的人來說,他的所謂理性,反會變成自己的障礙

  這個很簡單,如果自己家裡電視、收音機,你不能埋怨為什麼電視台、廣播電台沒有信號發過來。就算你買了電視機和收音機,卻沒有打開,不去不去聽,連調頻都不去調,你怎麼收到節目呢?

  佛教信眾解脫方式,其中有一種是單純以虔誠解脫,因為單純的人,沒有那麼多疑問,你不給他解釋太多東西,告訴他一條回家的路,他就會扎扎實實走回家。

  這裡所謂的「單純」,是說他會有線性思維,有毅力,他們不會想太多,什麼感性,什麼理性。有的人是發散性思維,想得太雜太亂太多,一會兒就跑偏了,你必須告訴他「出門左拐,往前走2公里再右拐……」

  指路的人跟他講得清清楚楚, 即使是這樣,很多人還是會跑偏,那就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路上來。

  利根者因智慧解脫愚昧者因虔誠解脫。像周利盤特迦,連「清污垢,除障礙」這句話都無法記住。佛陀給了他一把掃帚掃地,他因無比的虔誠心而最終開悟成就羅漢果位。

  利根者具有高深的智慧,經由上師指導,通過敏銳的思惟細微的觀察,分析佛法,理解佛教義理,以實修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因智慧隨法而解脫

  對於沒有高深智慧凡夫俗子而言,上師相應法,是通過最虔誠地依靠根本上師,得以究竟解脫殊勝妙法。並非是因為上師瑜伽的人都是愚昧者,而是因為誠心,是每個佛子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