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子的修行
很多人總覺得別人擁有而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其實,那是因為你沒有和它朝夕相處,只是遠遠地看著,遠看才為美——就像婚姻。
聖嚴法師講到一個年輕人,因為婚姻問題讓他感到苦悶,為求清凈,故而打算遁入空門。當然,這樣的理由是不可能讓他成為佛門弟子的,所以,聖嚴法師就勸他回去。後來,他還是和結髮妻子離了婚,其後三年,他接連三次結婚,也連續離了三次。最後,他又去找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問他如今生活怎麼樣,他說:「我選擇的生活都是錯誤的。」
讓我們仔細地想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在作決定的時候總認為自己百分之百正確?可是往往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當時的選擇是錯的。這就是因為我們對物質世界、對人情世故、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沒有透徹的了解,不明白自己眼睛裡看到的一切是表象還是本質,耳朵聽到的是虛幻還是真實。當我們用這種被蒙蔽了的心去看待事物的時候,永遠都是糊裡糊塗的。
兩個人相愛,都冀望著白頭偕老的美滿;開張營業,都希望著財源廣進。然而,世事總是難測,我們恐懼、抱怨,甚至憤怒都無濟於事。
就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來說,孩子總是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因為他們管這管那,於是孩子叛逆;而父母覺得孩子的行為不可理解、無法接受,相互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甚至發生悲劇。其實,做父母的有哪一個不是為了孩子好呢?風餐露宿是為了孩子,奔波忙碌也是為了孩子,一生都是為了孩子而活著。
我媽媽已經六十多歲了,本該好好地頤養天年,可是她還是整天擔心自己的孩子們。她經常憂心忡忡地對我說:「你要蓋那麼大的房子,可是又沒有錢,怎麼辦?」我就笑著安慰她:「都會有辦法解決的。」這就是父母之愛,簡單而偉大。雖然母親的擔心對事情本身並無幫助,但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懂得珍惜,我明白母親的擔心是出於愛。
一個人做事情的時候,肯定要有一份責任感,既然有責任做好一件事,那麼擔憂常常是在所難免的。可是我們時刻要提醒自己:擔憂並沒有任何幫助,只是無謂地空添煩惱。我們的擔心,在很多時候都是多餘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了。比如說,當孩子出門的時候,家長總是在擔心會不會出什麼事情,其實孩子長大了,他們已經能夠獨立生活,問題也應該由他們自己去承擔並解決,家長無需過多擔心。
一個人壽元已盡,誰都無法阻止,就算家人天天守著他也於事無補。到了生命該結束的時候,就算喝水也會被嗆死;如果命不該絕,他怎麼都會沒事的,很多事都是前生的業力所致。
作為父母,在培養下一代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如果孩子沒有獨立思考和面對人生的能力,給他再多的安排和呵護有什麼用呢?你的教育理念會不會剝奪孩子的天賦與意願呢?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完全接受父母的意見。其實放開手腳,讓孩子多體驗一下人生的風風雨雨,他會成長得更健康、更堅強。
作為父母,只需要在孩子會走路的時候,讓他自己穿鞋;在孩子會自己吃飯的時候,不要再去喂他;在孩子自己會煮麵的時候,教會他怎麼開煤氣灶就行了。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監護人就是監督他成長,教會他獨立面對生活的方法。
可是有很多人不是這樣的。記得有幾個企業主跟我說,他們企業里招聘來的很多大學生和同事之間發生矛盾時就回家找媽媽。這時候,父母是應該溺愛還是放手讓孩子獨立呢?如果父母把孩子慣到這種地步,恐怕以後要操心的事情就更多了。父母把很多應該由孩子做的事替孩子做了,使得孩子很少有機會體驗生活,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沒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對孩子的未來來說,這些都是不利的。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是不是一個誠信的品牌?你是不是一個樂觀、喜歡付出的品牌?如果你穿衣服邋裡邋遢,吃飯的時候總是發出聲音,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不敢看著對方的眼睛,談吐悲觀,做事情總是不積極,不願意以更好的方法面對問題,那麼你不成功,就不要責怪這個社會了。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長相英俊,成績也不錯,可是進入社會以後,一連換了六七份工作都得不到認可。他非常絕望,覺得一直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他感到灰心喪氣,決定去跳海自殺。他慢慢地向大海深處走去,感覺自己的悲傷與不幸全部都要消失於這個世界之外,這時候突然有一個老人出現在海邊,叫住了他。
老人把年輕人喊回來,讓他抓起一把沙灘上的沙子,問他:「你認識自己手上的沙子嗎?」
老人讓年輕人松開手,沙子回到了海灘上。風很快就吹平了沙子,它們看起來一模一樣。老人跟他說:「你現在把剛才那把沙子找回來。」
「是啊!它們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沙灘離開它們就不叫沙灘了。」老人又拿出一顆珍珠,扔到了沙灘上,「你能找到這顆珍珠嗎?」
年輕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將珍珠撿了起來還給老人。老人露出了笑容:「孩子,你不明白嗎?當你是一粒沙子時,別人是沒有辦法在茫茫沙灘上發現你的,只有經歷千辛萬苦,進入蚌的體內,又經歷無數劫難,化為了一顆珍珠,才能夠發出耀眼的光芒,讓每一個人都能夠發現你、欣賞你。」
年輕人頓時明白了,他從此不再抱怨,開始不懈地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