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心心相應

  心心相應

  賢宗法師南京中國企業家導師班」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講四點:第一菩提心,第二光明心,第三清涼心,第四歡喜心。

  這「四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如果以此四心置換大家固有的素常之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都能脫胎換骨,像換了一個人。以前我經常把它們寫成字幅送給朋友,現在,你們回去也可以寫成條幅,掛在自己行住坐卧、舉手投足皆能看到的地方,常常給自己以警示和觀照。

  我們佛教認為,心是一切的根源。修道,就是修心。成佛,也是心的轉凡成聖。人們平時無論修行、學習,還是求世間福報,抑或追求某種自我超越的理想結果,它的達成,一定是來自這顆心的轉變。此為「以心轉境」之理,也可以理解成「能量轉化為物質」。

  一、菩提心

  菩提覺悟智慧的意思。所以發菩提心乃指讓迷惑的人達到覺悟。那麼擁有這樣的一顆心,一定是利益他人之心。在佛教里有「四宏誓願」的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一個的是眾生,第二個講自己斷煩惱,第三個,要學習無量法門,應機度化別人,第四個,是自己要終究成佛。這四大誓願不可小覷,其中任一一項都不容易實現,何況四類並舉,因此叫四宏誓願。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四大誓願里,自己與眾生連為一體,將自己的修行和度眾生——也就是自利和利他聯系在一起,於是在成就眾生的同時,便成就你自己

  去寺院里,我們可以看到千手觀音,每個手裡拿的法器都不一樣,有的拿刀,有的拿劍,有的拿筆,有的拿書……為什麼呢?因為她度化的對象不一樣,方法就不一樣,是書生她就拿筆,是將軍她就拿劍,是農民她就鋤頭應以何身而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為了度眾生,可以說煞費苦心。

  如果你留心,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些羅漢都塑得五花八門、奇形怪狀,但是菩薩相貌基本上是一個形態,十分庄嚴。為什麼如此呢,按照佛教戒律羅漢最後應該比菩薩庄嚴,比菩薩好看才是。因為比丘最後成的果為羅漢,而「比丘戒」要求六根不全者不能受戒。「菩薩戒」就沒有此規定了,你缺胳膊斷腿都可以受戒,但最後為什麼菩薩反而比羅漢庄嚴、端正呢?原因是,一個羅漢他之所以是羅漢,乃因為他是自了漢,而菩薩他之所以成為菩薩是因為自利利他,她發有無菩提之心,所以最後成就果報,當然比羅漢圓滿得多

  發菩提心即是發無量正知正覺之心此心一旦發起,你肯定站在世間最巔峰處俯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古往今來,你看的是萬物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一刻不停變化,長流不凈無常生滅。此時的胸懷和眼光就異於常人,——你沒有什麼不開也沒有什麼放不下,更沒有什麼不能接受。你獲得了超拔的力量和卓越的智慧

  菩提心一旦生發起來,你整個人將為之改變,面對的整個世界,也隨之改變。因為心變了,世界就變了。從此,你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同理,我們做企業也要菩提心,發起無量的利益大眾之心而不是時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著自己的回報、自己的利潤,這樣的企業能做大、做強、做久。企業,時刻想著能為社會貢獻什麼,社會自然給你以豐厚的回報。

  企業家若是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他的思想境界自然更闊大恢弘,目光自然更高瞻遠矚,他就會在大的局面上去籌劃問題決策問題,不會陷入狹小的個人得失,不會說今天一個單子丟了就睡不著覺,自己的競爭對手生意好了就咬牙切齒。所以一個發起菩提之心人是無我的,他念念為眾生,他的「我」,融化在眾生之間。故而,他在成就眾生的同時成就了自己。因為他的是菩薩道。

  其實,我們愛心聯盟就具有菩薩精神,行的就是菩薩道,所以我們愛心聯盟里每個成員都是菩薩菩薩最主要的特徵是,悲憫之心,利他之心。作為企業家,我們只要把自己的愛不斷傳播開來,連鎖下去,就會觀音菩薩形成千百億化身。有千百億菩薩在度眾生,這世界是一個極樂國土

  很多人見面關心地問我:你們寺院香火好不好我說,從來沒有考慮過。我自己都不知道香火好不好。香火好還是不好是個什麼概念,我沒有去關注過。我只關注每月做了哪些利益眾生的事,送出去多少書籍、光碟有多少人來這里禪修,有多少人心疾病生活如意,得到我們的開示啟發後重新開始喜樂人生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至於寺院個月收入多少,有多少人捐款,說實話,我真的沒有統計過。這些錢十方來十方去,來之於眾生,用之於眾生寺院只相當於一個中介作用。我們這里每年印書、買書的錢,要化掉300多萬,有一個月簡訊,竟然達6萬多塊。當然從去年開始簡訊被停掉了這一國家在管制,現在用微信。盡管目前我們的網路等現代設備還不健全,還在不斷完善中,但就是如此,已經有源源不斷地反饋回來,有人是看了我們簡訊、微信來寺院的,有人是看了我們的書籍或雜誌來寺院的,有人是來拜訪的,有人是來參學的,有人是來感謝的,有人是來捐款的,有人是來禪修的,有人是來看稀奇的……什麼人都有。如果硬要用「錢」來衡量一下我們的回報,我可以告訴大家,到目前為止,我來香海不到十年,累積投入的款項達1.5個億,這些錢是哪裡來的?我們不是工廠,不生產任何產品,我們也沒有商店,不賣任何商品,這些錢,都是大家自願捐助來的。

  老子說,大白若辱,大盈若沖,大直若屈。我也可以說,一個企業,要做得不像企業,才能做成大企業什麼叫不像企業」?就是不以盈利為本。那以什麼為本?以利益他人為本。這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陰,一面是陽,一面是利他,一面是自利。你只有把「自利這一面徹底忘掉,讓「利他」這一面露出來,向上,成為陽面,那背後潛伏的「自利」一面,自然跟著來了

  我們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其實真正不如別人只有這一百多年。但現在很多人都崇洋媚外,認為智慧在西方,先進在西方,我們祖宗都是些混賬、迂腐不堪的老頭子,他們的思想文化都是些陳穀子爛芝麻,不值得去學習和效仿。其實,這是傳統文化的極大不了解,是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的結果。

  推薦大家有空去看看孫皓暉寫的11本《大秦帝國》,這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是包羅萬象有很多智慧在裡面,為我們解讀世界人生提供了許多思考。記得裡面講到一節,當時群雄紛爭,各國都在爭奪人才。而魏國,是第一大國。魏王為了迎接孟子,他帶著浩大的儀仗隊,開著華麗的馬車,親自到城外30里迎候。那時候沒有手機,有時候等半天,有時候等一天。魏王見了孟子,親自把他扶上車,帶回皇宮,在群臣文武百官面前向他頂禮

  上至一個國家,下至一個企業要想強大、興盛,人力絕對是第一資源,人是一切的根本。那個時代人才的敬重,絕對超過現在。所以我們做企業,為了人才老闆也應該降尊紆貴,卑躬謙虛,以厚德載物的形態去做事,「君視臣如手足,則視君如腹心」,「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此是千古而然的道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吸引人才要靠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個籠統概念,而它的背後,一定是企業掌舵人的使命、信念價值觀。同性相吸,同頻共振,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吸引到什麼樣的人來身邊,「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一個企業老闆如果有大使命,有廣澤天下利益眾生信念有無無我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精神,他的人格光輝和精神力量自會高屋建瓴,光明燭照,誠如李世民所說,「天下英雄盡如吾轂中矣」,是完全可能的。

  菩提心的發起,一定同時是接納別人、容忍別人,如果心中還有許多敵對,許多干擾糾葛,怎麼去利益別人?看看曼德拉,他以前也是酋長的兒子,出身上層,後來成為一族之長,他也想過用暴力壓制別人,但用暴力能真正壓制別人嗎?後來他發現這樣不能解決問題,於是變得越來越理性柔軟,包容,他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被當局判處入牢27年,但他毫無怨言,包括以前那些曾經反對過他的人,最後都支持他。1993年,他獲諾貝爾和平獎,他去世的時候,南非為他舉行國葬。

  反觀一下我們的新疆問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妥善處理民族的衝突矛盾、隔閡,甚至信仰差別,如果一直按我們現在方法不斷壓下去,我相信類似上次昆明殺人的事件還會發生,許多無辜的人都死於非命。其實人的隔閡、人的敵對、人的仇恨,完全可以化解掉,前提是看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化解。

  上次青年論壇的時候,我提出一個「義工銀行」的理念在這里我也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設想是,這個事不是哪個人、哪個組織做,而是所有人、全體社會來做,形成一個「天地銀行」的網路,那麼它的傳播,互動,對正能量的開發、輻射,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這個構思的緣起簡單:我們寺院旁邊有個敬老院,是鎮上辦的,我經常從這里經過,發現有的老人,早晨搬個凳子出來,坐一天,晚上又回去。他本來是健康的,但是無事無聊,就這么白白坐著,消磨時間。我就想,他本來可以做一點事,諸如幫別人拖拖地,洗洗衣服,捶捶背,送送飯,陪人聊聊天,等等,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有這樣一個制度,一個模式,那他今天給別人拖地板,把時間儲存起來,明天給某個生病的人送飯,把時間儲存起來,哪一天,等到他生病的時候,別人就可以照顧他,他就收穫了這個時間的回報。如果這樣,養老院的很多工人就不用雇,因為許多工作在他們之間就化掉了。而且做事的時候,一是避免了自己無聊,二是可以互動,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樣心裡就很溫暖,快樂。他心裡溫暖、快樂時間就過得快。時間過得快,人就容易長壽

  如果把這個方法再推廣延伸下去,面向全體社會,例如這個星期天我沒事,帶著老婆孩子到哪裡去做一點公益,以後說不定我出差了,我媽媽正好生病沒人照顧,我就可以通過這個組織,派人去照顧我媽媽,那樣我就不用太擔心。所以如果有「義工銀行」這個組織,就是你幫助的人沒有回報你,照樣有別人回報你,整個社會是聯網的。

  這個設想,我們愛心聯盟可以先做起來,實踐一下。我們用這種方式,就是讓所有人都付出愛,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把人心中的柔軟善良開發出來,這樣整個社會都會進入良性循環。

  其實,人在這世界上根本不是孤立的,佛教中最後證悟的人都明白,所有的眾生本為一體,正如我們都是一滴水,來自大海當我們作為浪花揚起來的時候,在空中也許是一滴一滴的,但落下去時你會發現不分彼此,本為一體。

  不僅人與人密不可分,人與花草樹木、一蟲一獸也密不可分,如果我們的環境破壞了,食物鏈斷了,人類也沒法獨存。所以佛教講不殺生,一般人難以理解,那是因為沒有看到事物表象背後的深層聯系。我曾經到印度去,覺得那裡很有意思,他們會把很老很老的樹定位為「神」,這和我們民間信仰一樣。是神,就神聖不可侵犯,所以一個人如果隨便去把一棵古樹砍倒,一定遭到眾人譴責,大家認為他犯了「神」,必有災殃。事實上,這個話也絕非虛妄,因為開過天眼的人就可以看到,一般古樹上都有靈性棲息,這是他們的家。

  在《智囊》中,有個記載很有趣:

  唐朝的魏元忠還沒有發達時,家中有一婢女出去汲水,回來看見一隻猿猴在廚房裡看火,婢女驚奇地告訴魏元忠。魏元忠不慌不忙說:「猿猴是同情我沒有人手為我煮飯,很好啊!」他又曾經叫僕人僕人沒有答話,而狗代他呼叫。魏元忠說:「真是孝順的狗,為我代勞。」一次魏元忠在家中獨自坐著,一群老鼠拱手站在他前面。魏元忠說:「老鼠餓了,來向我求食。」就命令人拿食物老鼠。夜半時有貓頭鷹在屋頂鳴叫,家人想用彈弓趕走它,魏元忠又阻止說:「貓頭鷹白天看不見東西,所以在晚上出來,這是天地所孕育的動物,你把它趕走,要它去哪裡?」因為他如此堅持,以後家人也就見怪不怪了。他的家,就像一個動物園。後來他成了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並兩次出任宰相。這,也許是他日後發達的原因吧?

  二、光明

  光明心,就是內心沒有黑暗,全部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當你走到外面,看到陽光明媚,鳥語花香,泉水叮叮,藍天白雲,和風吹拂,這時候,你會身心舒泰、愉悅,自然感到人間美好、溫暖,於是內心的郁結、黯淡便一掃而光。

  可見,光明自來黑暗對立的,明來則暗謝,內心一旦充滿光明,陰暗的東西就無處立足。如果你內心不夠光明,便陷入各種各樣矛盾、糾結中。

  我理解孟子說的「浩然之氣」,就是光明之心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可見孟子是個擁有光明之心的人孟子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這,都是能量充足的光明之心他還說,「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什麼意思呢,就是他面對那些權貴心中說,你有你的財富,我有我仁愛你有你的權位,我有我道義我就是一匹布衣,又有什麼卑賤和低人一等呢?這,也是光明之心

  孟子還有句名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天下政治清明的時候,我就道義主宰自己去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時候,我就生命去捍衛道義。這,更是一顆浩浩光明之心

  當然,這樣的光明之心,這樣的「浩然之氣」,決不是一天可以養成的。

  在《呂氏春秋》中還講了一個故事

  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現在南陽缺一個行政長官,我問你,有什麼人可以擔當此任?」祁黃羊說:「我認為解狐這個人可以當此重任。」晉平公十分驚奇:「解狐這個人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大王你只是問哪一個人可以當此重任,而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晉平公贊嘆道:「好胸襟。」於是就任用解狐為南陽令。結果舉國上下沒有一個不說好的。又過一段時間,晉平公問祁黃羊:「現在國家缺一個校尉我想問你,有什麼人可以擔當此任?」祁黃羊說:「我認為祁午這個人可以當此重任。」晉平公十分驚奇:「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大王你只是問哪個人可以當此重任,而沒有問誰是我的兒子。」晉平公贊嘆道:「好胸襟。」於是就任用祁午為校尉。結果舉國上下沒有一個不說好的。孔子聽見這件事感概地說:「好胸襟啊!在舉薦人才的時候,他對外並不忌諱自己的仇人,對內又不忌諱自己的兒子。祁黃羊真的可以稱得上公正無私。」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講「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的來歷,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公正無私呢,因為他內心充滿了光明

  在自然界,最光明的就數太陽了,我們看陽光普照大地,無論哪個角落它都灑遍,「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它絕不會因為這棵樹粗就照耀,這棵樹小,就不管它。也不會因為這個人長的漂亮,就多照一些,這個人長得丑,就不照了它是一樣的,不分彼此,不遺余漏,把光明撒向他們。

  作為一個企業老闆你也要有太陽之心,有太陽這樣一顆光明之心,同樣對待他們,無論貧富,貴賤,妍丑,智愚,沒有分別心,只有布施之心給他溫暖,給他幸福給他快樂。你的內心充滿光明,對方就是陰暗的、邪僻的也能立刻化掉,化掉之後還能同化,使他內心也充滿光明

  能做這一點就不僅僅是企業家了。

  三、清涼

  清涼心,是內心世界一種寧靜安然自在,寂滅,如如不動狀態是一個人獨處時心如明鏡止水,絲毫不起波紋的狀態,是夜晚仰望天空,浩然一輪圓月的狀態

  人的心最難得的是平靜清涼平靜清涼基礎,如果平靜都做不到,不可能達到清涼狀態平靜,也許並沒有喜樂,而清涼就能生起喜樂

  我們只要堅持坐禪,就可以達到平靜清涼,乃至喜樂生起境界人生在世,要時時達到清涼心境,就必須正確地面對挫折、失敗、殘缺、死亡,正確地解讀財色名利,人我是非,愛恨情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清涼之心

  在這浮躁趨利的年代要做一番大事,首先必須心靜下來,心靜下來才能生起智慧,而我們的心常常被七情六慾充滿,障礙了。佛教講,人有貪嗔痴慢疑根本五毒。貪,是第一大毒。貪婪之心可以說是動物本性對於基本需求,是應該的,但超過就危險了。因為人的貪婪之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洪水猛獸,可以摧毀一切。佛典有個故事說,一次佛陀弟子阿難一起外出,走到一個地方,因為佛陀天眼通,他看了看,說:這里埋有毒蛇阿難也有神通看了看說,真有毒蛇。恰好旁邊一個農民,聽到他們如此說十分驚奇,他們走後他就鋤頭去挖,竟然挖出十幾個金燦燦的羅漢像。他高興死了,自己這么窮,現在可以好好享受一番,於是把它變現,用來蓋房子,又買了很多傢具。但是這些畢竟瞞不住,有人看他一下子發了心生懷疑,於是前去報官,當時公共的寶藏都要交給國家。於是嚴刑拷打之後,把他投進監獄。最後,他在獄中感嘆:不錯,那裡埋的真是毒蛇啊!

  所以,一個人要能進得來,出得去,拿得起,放得下,一個真正的智者,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同時就注意到不好的一面。每個人都是一隻孔雀當你展開最漂亮的彩屏時,背後就藏著一個最醜陋的屁股。這個世界亦是如此。

  六祖慧能說:清凈就是出家。倘若你時時保持一顆清涼之心,即便在家,也和出家一樣。

  四、歡喜

  歡喜心就是喜樂心。

  有的人,總把快樂建立在外緣上,例如漲了工資啊,提拔當了官啊,或者萍水相逢一個紅顏知己啊,等等,一旦自己平平淡淡,就覺得生活索然無味,甚至愁苦滿面。其實,人生最高境界是那種無條件快樂,是無事生樂的狀態,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不以外在東西作為自己快樂條件的人,說明他的內心足夠豐富,而那些把快樂建立在外部條件的人,其快樂是非常脆弱,因為大家知道,世事分分秒秒發生變化,我們根本無法把握。

  知足就能長樂,常樂就能我凈。知足長樂,常樂我凈,它們聯系在一起,所以應該從知足開始,向快樂出發。

  當你有一喜樂之心,見到誰都很順眼,見花花開,見人人愛。相反,你不開心的時候,自己首先就很難看,有人說女孩子最好的化妝就是她的微笑,如果你的微笑沒有了,還會很生動、漂亮嗎?這時候,整個世界在你眼裡也是灰色的,黯淡的。

  當你用心去欣賞一個人時,可以發現平時沒有發現的美,當你用挑剔、嫌惡的心去看別人時,會發現平時沒有發現的丑。你的心是什麼,看到的就是,你的心狗屎,看到的就是狗屎你的心鮮花,看到的就是鮮花

  故而,用歡喜之心去對待生活的每一個當下,你就是一個歡喜的人幸福的人自在的人解脫的人

  這節課我們簡單講了「四心」:我們要發菩提心,擁有光明心,永葆清涼心,修鍊歡喜心,從四個方面去改造這顆心,那麼就是一塊頑石,隨著時間也可以鍛造成無價寶玉。心是萬善之源,亦是萬惡之源。心是感應器,你有什麼樣的心,就可以感召什麼樣的世界,吸引什麼樣的人心心相應,真實不虛。正如量子物理所言,在這個朗朗的大千世界,除了人心的波動之外,其實空無一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