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關於加強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教育援助和社會關懷的建議

關於加強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教育援助和社會關懷的建議

釋永信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青少年健康成長關係到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長期以來黨和政府以及許多社會團體都十分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弱勢青少年更值得全社會去關注。弱勢青少年是指那些生存狀況較差、接受教育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較弱以及被現行考試升學制度邊緣化、經濟來源穩定社會群體,具體包括貧困家庭青少年、殘疾智障青少年和失足青少年等。弱勢青少年處於生存的低谷,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制約和限制,這一群體的大小、生存質量改善的程度等不僅關乎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可以說,如何整合社會力量關愛弱勢青少年成長成才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

 

    青少年時期不僅是人一生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更是健康人格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為了使青少年都能健康地成長及時接受相應的教育,我國政府以及許多社會團體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例如我國的希望工程,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青少年因貧困失學的情況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對於青少年尤其是處於弱勢地位的青少年感情關懷和心理教育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我國正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在許多社會矛盾中弱勢群體的利益受到侵害,其中許多弱勢群體的子女都是青少年,他們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過程中心理上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甚至可能影響到健康人格的形成,嚴重的還會影響社會和諧。許多犯罪分子之所以心理扭曲仇視社會,很大程度上都和其青少年時期缺乏關愛和心理輔導有直接關係。因此,青少年尤其是弱勢群體青少年的關愛和心理關懷問題在當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當前需要關懷的弱勢青少年群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貧困的青少年。由於家庭經濟困難青少年要承擔家庭負擔心理壓力較大又缺乏時間和有效的途徑去宣洩,非常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單親家庭青少年。這些青少年缺乏家庭的關懷和溫暖,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自閉現象時間長了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缺乏家庭關懷,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尋求關懷,可能沉迷網路,甚至加入涉黑組織走上犯罪道路。

    三、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的青少年。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如城市,缺乏圖書館、運動場等公共設施,許多父母外出打工的青少年往往長期自己在家,或者還要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很難時間去學習或者很少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長期下去可能引起心理抑鬱,影響心理健康

    四、家庭或自己和外界有糾紛的青少年。由於青少年的分析能力不強,他們對於自家的糾紛解決的不如意甚至會認為法律公平,長期如果得不到正確心理輔導,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五、殘疾青少年。由於身體殘疾,可能會帶來心理上的自卑感,尤其是在升學和就業時由於身體的問題可能受到影響,進而會使其心負擔增大,引起心理危機

    六、被現行高考升學制度邊緣化的青少年。他們在青少年中所佔比例較大,其中包含眾多社會需要各類有用人才和特殊人才,但針對特殊人才的考試加分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大,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條件有了空前改善,現在應該重點關心青少年尤其是弱勢青少年群體的心理關懷和教育,使青少年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我建議由教育部和全國青聯等聯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對弱勢群體進行經濟幫扶的時候,重點扶持有青少年家庭,減輕青少年負擔,使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上,有更多的時間和同齡人交流,從而減少發生心理問題的機會

    二、發揮社區、學校以及社會慈善團體作用,社區、學校以及社會慈善團體要熟悉自己社區的單親家庭青少年,定期走訪,多組織他們參加社會活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發現青少年心理問題要及時解決。

    三、完善青少年法律援助制度。不僅在平時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弱勢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要幫助他們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公平和威嚴。

    四、各級政府和社會團體要積極幫助殘疾青少年,在升學、就業等方面根據當地實際制定有利於殘疾青少年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使殘疾青少年能夠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使他們真正地享受和健全人同樣的學習工作的權利。對於心理問題的殘疾青少年,要安排專門的心理醫生或志願者,進行一對一的幫助。

    五、政府教育經費支持和社會慈善力量支持參與相結合。現在中職學生先交費入學,再申請國家助學金,免費入學,會大大減少家長老師學校及有關部門的很多工作量。另外,國家也應給高職教育更優惠的政策。因為,中職、高職的學生絕大多數還是來自弱勢群體家庭。應進一步鼓勵開辟多種形式職業教育,包括在法規和政策上對相關職業學校及其教師、學生採取公平平等待遇,著力提高此類學校教師水平,著力培養大批為社會經濟文化產業建設與轉型所需的人格健全、身心和諧、學以致用、自食其力的人才,使其由邊緣弱勢人群轉變為社會發展的主力人群,進而打造一批優質職業教育品牌,這一方向亦不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突破的重要一翼。對此,政府可採取放開政策(在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前提下,開放社會慈善力量辦學和宗教組織慈善)、提供補貼以減免學費等多種政策措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