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關於佛教僧人教育的思考

關於佛教僧人教育的思考

◎釋永信 

  人類宗教核心價值,是聖賢人格信仰。其文化功能社會大眾道德建設,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教化社會。從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宗教文化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道德社會的重要動力之一。在印度佛教傳入漢地的頭一個千年裡(漢代到宋代),佛教中國中古時代的文明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後一個千年裡(宋代民國),佛教更是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談佛教教育,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談:作為信仰的教內教育和作為文化的教外教育。

  我們先談後者。關於作為文化的教外教育,過去很少有人談過。如上所述,中國佛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了佛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不完整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復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工作的一部分,我們是否有必要考慮向社會大眾,特別是學校學生,講授有關佛教文化基礎知識,幫助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完整了解,同時對佛教也獲得一個正確的認識。現在有人覺得佛教存在著巫術化的印象,我認為社會大眾佛教誤解是一個原因。這方面我們過去考慮得很少。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佛教文化對於佛教信徒來說,佛教信仰。我仔細體會趙朴初老先生生前所講的「佛教文化」,可能也有這個意思在裡面。所以,我建議政府的教育部門,是否可以考慮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編寫針對社會大眾、特別是學校學生的關於佛教文化知識讀物。

  現在再談作為信仰的教內教育。近代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為基本價值觀的僧人教育思想,是中國佛教的重要文化遺產他在《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中直截了當地說:「我所希望的僧教育,不是去模仿學作講經法師而已,必須要學習整個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勞動、淡泊,要能做擔水、扛柴、灑掃、應對,以及處世理事、修禪宏法的工作。」否則,「除去講經、當教員,或作文、辦刊物以外,把平常的事務都忘記了。……結果不但不能住持佛教,甚至消滅了佛教,墮落了佛教。像這樣的教育,還不如沒有的好!」太虛大師特別強調僧格教育在僧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這是非常有眼界的。我非常認同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為基本價值觀的僧人教育思想僧人教育應該首先針對僧人群體的基礎教育。目前佛學界關於僧人教育的討論,都過於集中在佛教精英人才的培養上。我認為有些急功近利,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的宗教政策施行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國家日益繁榮,政府日益開明,社會環境日益寬松,佛教界應該更加重視僧人群體素質的提高。我認為,針對僧人群體的基礎教育,包括兩個內容:以聖賢(佛陀)人格榜樣道德素質(僧格)教育和以當代文化知識主體文化素質教育。宗教本身就是以道德價值核心文化實體僧人群體的道德素質教育(即僧格教育)是第一位的,不僅要講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等最基本道德,更要講對他人的責任,對國家責任,對人類責任。現在大家都在感嘆佛教人才缺乏,人才培養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但我認為佛教人才缺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佛教僧人群體素質普遍較低造成的。如果沒有僧人群體素質的普遍提高,那麼,培養造就滿足目前佛教事業需要的大批佛教精英人才願望,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僧人群體素質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培養造就目前佛教事業所需要的大批佛教精英人才才有可能。所以,我認為,重視僧人群體素質的普遍提高,努力在提高僧人群體素質的基礎教育上加大投入,才是當前佛教教育重心之所在。只有在提高僧人群體素質的基礎教育上打下扎實基礎,現存的佛學院體制才能發揮更大作用,結出更多更大的果實,培養造就出更多更優秀的佛教精英人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