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謙法師: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凡是宗教都有其共通性,也就是離不開信仰,沒有信仰也談不上宗教,而且所有宗教都勸人為善啟發愛心博愛慈悲。然而佛教不同於所有宗教的最大特色就是「智慧」,它不是我們世俗知識學問人生經驗它是世出又世入的般若智慧它是透過「緣起性空」觀照的般若智慧

  「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幫助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生命、認識有情眾生、認識宇宙萬物、認識宇宙人生真理法則。但是對我們大家來說卻是生疏的、是難以了解的。因為我們一直在執著煩惱痛苦中被束縛,而無法掙脫。我們習慣用肯定式的思考模式,我們習慣自我做出發點來思考,也就是我們具有宿世深沉的執著習性——「自性妄執」,使我們無時無刻、隨時隨地自私錯誤的判斷與思考,於是煩惱、束縛、痛苦、無奈接踵而至,因此無法認識整個真相,所呈現在眼前的盡是顛倒相。

  「性空」就是從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進而否定自性妄執,讓我們從宿世自性妄執的牢籠掙脫出來。「空」是佛法一大難題,若能理解,在思考理念能力上等於跨越一大步。「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觀想什麼都沒有的空,更不是透過推論將物質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無限的一半,即近乎鄰虛質的空。那麼空是什麼?不能從字面解釋含義,它不過只是個符號,一個否定式的符號,在佛經有幾個常用的否定式符號,例如:不、無、空、非……它們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否定」。否定什麼呢?否定自性!否定「自性」的存在。

  那麼「自性又是什麼呢?首先必須釐清佛法中普遍談到的自性,往往指的是見性成佛」的性,也就眾生本具佛性的性,自性即是佛性。但是般若系統所談的自性並非如此,而將「自性」作一個嚴謹的定義:單獨存在的特性、恆常不變的特性真實主宰特性;「性空」就是要我們明白宇宙人生中,盡十方遍法界皆不具有這些特性;否定這些特性的存在。不僅對有情眾生而言,更能周遍於無情的器世界

  任何能夠存在的事相,都是一個以上的因緣條件所構成,所謂因緣就是條件因素,不僅是見得到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還包含不見得看得見的,屬於幕後默默的、精神上的、心力上的、久遠以來就累積的因緣。所以單單一個的因緣是無法存在的,必須是眾緣和合才能存在。科學家們單純從物質方面,不斷追尋探索構成物質的最基本、最小的單元,卻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永遠有更基本的、更小的單元產生,這是永無定論的;因為佛陀早就看透單獨存在的特性是無法成立,也因為單獨存在的特性無法成立,必須一個以上的因緣互相和合而存在,一個個因緣相互和合而存在,卻也會相互影響產生變數。因此和合不過是短暫的現象,終歸因為因緣間之互動關係而又形成不同的排列組合,乃至因緣因緣間分崩離析,又形成因緣的離散幻滅而歸於無形。因緣不時地繼續排列組合,又由幻滅中和合起來,只是和合成的因緣不同於以前的因緣了。因而沒有永恆不變現象,一切都是無常多變的;過程中,因緣並非靜止的和合,而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因此不是真實不變的,也不是由任何的力量主宰。因此「性空」就是否定單獨存在、恆常不變、真實主宰特性

  這樣一來,我們必須有個覺醒性的革新,從習慣肯定性的執著中走出,也就是開始使用否定式的思考邏輯。比方說:我們經常規定或者要求小孩子、家人、屬下……必須作什麼,必須作什麼以外皆不可作,無形間劃定了一個框框使人感覺壓力、束縛、不自在;愈是彰顯其權威性,則愈令人不悅,愈令人失去創造性。或許有人懾服於一時的脅迫,將就於現況,但總想設法跳脫出來,也就是並非心服口服。如果我們從否定的思考方式,反而制定不可做的事,剩餘都可以做,那麼可以做的范圍是否反而大得多了?佛陀就是如此教化眾生,什麼是不可做的?違反做人基本原則道德規范!因此佛陀制定五戒,只要我們這輩子像個人,甚至來生也還能做人,所要遵守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除此之外都可以做。所以管教孩子,最好與孩子約定:不要違反道德、不要損傷身體、不要不學得一技之長……其他都沒有關係,給與更廣大的發展空間!而不是盯著孩子,規定只能做什麼,其他的一概不準。「性空」幫助我們否定不變的絕對性,讓我們嘗試各種不同角度的思考模式,尤其不妨試試逆向思考!

  話說有兩位同事,好不容易安排了時間去打「禪七」。他們都有煙癮的問題,不過也想藉參禪克服這個壞習慣。一天、兩天、三天,他們都熬下來了,到了第四天,實在忍不住了,兩人私下商量想請示禪師。其中一位利用小參時間請教禪師,歡天喜地的出來,趕緊吞雲吐霧一番。另一位見了心中大喜,也請教禪師,沒想到卻被大大地斥責,滿腹疑惑地請問他的同事怎麼回事同事問他如何請示禪師的,他回答:「我請示禪師,參禪時能不能抽煙?」同事說:「我請示禪師,抽煙時能不能參禪呀?」這是個笑話,但卻提醒我們逆向操作,或許有轉機呢!

  我們的思考方嚮往往是單向的,因為被執著所限制的緣故,所以都從自己本身出發,認為自己最重要、最寶貴,最有道理,因此常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爭論不休,甚至可以無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呢!「般若」幫助我們轉化方向,不由自己作出發,減低自己的執著,我們會發現減低自己一絲的執著,便獲得一絲的自在清涼也就是一絲智慧來源

  我們是否希望身體健康?那麼就必須放下和革新自己懶惰、貪吃、偏食……的不良習性,堅持運動及均衡攝取食物的決心,並且懂得調劑身心自然而然能獲得健康身體

  我們是否希望家庭和樂?那麼必須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權威,真心誠意地關懷家裡的任何成員,去理解每個人需要的是什麼,不見得我自己都能為他做得到,但最少我能體諒、接受、包容他們了,家庭不就和樂得多了!

  我們是否希望事業順利?放下只為自己追求名利的心,眼光放遠、心量放大,為更多的人也盡一分心力,(從為家人員工,擴而為社區、鄉梓、社會國家),處處為人著想,自然擁有好人緣、感召善因緣,許多事也就能迎刃而解,逢凶化吉,事業那會不順利呢?

  「般若」幫助我們「應無所而生其心」,這個「住」就是執著當我們不起執著時,當我們能否定「自性妄執」時,會感受到的意境是光明的、空靈的、喜樂的,是從無明的摧破而產生的。也就是平和的、清晰的心,沒有得失、沒有束縛的一片自在禪宗神秀大師的名偈:「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但是惠能大師因《金剛經》中「應無所而生其心開悟而作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是略超一疇,因為惠能大師借著「般若」否定式思想,否定「自性妄執」,思想自然能有所提升超越。我們身心陷在煩惱中,就是對「自性」的認知不足,妄執自性的存在;一但能拋下自性妄執的包袱自然能身輕如燕,飛高鳥瞰。就好比說,我們沉陷在人群中,相互間較量的是名牌穿著、山珍海味、珠光寶氣、汽車洋房……的排場,但是如果我們保持一段距離或是登高往下看,這些名牌品質的計較逐漸失去了作用當我們再登高一些,連人都看不見,汽車種類、房子形狀、也已然分辨不出了;再更高些,山河大地呈現出一片寂靜,幾乎沒什麼太大差別

  佛菩薩的心量也是如此,愈是能放下執著,愈是高超,如同登得愈高看得愈遠愈廣,對眾生的分別心也就愈小。因此唯有在佛菩薩慈悲的眼光里,眾生平等的;不管是達官貴人或是販夫走卒,都沒有分別,因為所有的眾生必須面對生死問題,誰都避免不了,佛菩薩不忍眾生生死之苦,只要是有緣者,必然伸出援手。為什麼必須有緣者,佛菩薩能救渡呢?這也是「性空」的緣故!因為否定自性的存在,就是否定單一、不變、主宰特性的存在,佛菩薩不能是單獨地、一廂情願地度化眾生眾生不起相應是無效的,是依然故我的。佛菩薩不能固定不變地度化眾生,反而要千變萬化、隨順眾生地,與眾生起相應,才能度化。佛菩薩不是萬能,不是能主宰一切的,不是絕對的權威,對眾生必須是相應的、互動的,才是能度化的。所以佛說:佛度有緣人!佛菩薩眾生是沒有選擇的、是平等平等的,是無「相」的差別。所以《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芸芸眾生中,個個因緣因為「性空」都是平等都是差別的。而各個眾生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里的「無」就是否定自性的存在,無我是因為有我相的「自性」的存在,也就是我相是會變化,變老變醜;我相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是會受人影響情緒,是會隨歲月流逝而變化的;我相是無法主宰,無法永保青春美麗健康的,因此說無我相。

  《金剛經》、《心經》都屬於般若系統般若就是專門講解「緣起性空」,也就是以否定自性為主,所以充滿否定的句形。例如:《金剛經》常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說……,即非……,是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心經》更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短短二百六十個字當中,共出現了九個「不」字、七個「空」字、十九個「無」字,「不」、「無」、「空」、「非」無非都是最典型的否定句,無非都是讓我們寬心、放下解脫的,使我們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最根本的就是能覺悟到,否定宿世劫以來自性妄執的習性,而自性妄執就如黑暗也就無明無明就是「惑」,對事情不清,對人認識不明,內心充滿自怨自艾、忿忿不平,妄生煩惱痛苦,因而不顧一切,造做惡業,隨後而受苦果。若怕受苦果就得不造惡業,能不造惡業,必須內心清明的、不惑的,而不無明煩惱的。「般若」像一盞明燈,能照亮內心無明煩惱,甚至宿世劫以來的黑暗無明。因為黑暗或者光明都是自性的,也就是不能絕對地、不變地、主宰性地存在。只要能點燃光明黑暗自然消失無形;聚集光明的眾因緣能和合,形成黑暗的眾因緣自然幻滅離散。光明不是一點一滴一絲一毫地去吞噬黑暗的存在,而是全面性地、逐漸地、慢慢地展現。黑暗也是全面性地、逐漸地、慢慢地消失。如同露水一般,它們不是一滴一滴地順序形成,而是全面性地、同時地、逐漸地形成。所以當太陽漸漸地升起,光線漸漸地明亮,溫度也逐漸升高,一滴滴的露珠便整片地、全面性地、逐漸地消失、化解於空氣中了;並不是一滴消失以後,再消失第二滴。因此雖然我們累積了宿世無限的業障,並非一點一滴地順序去消除它們,而是只要我們點燃「般若」的光明智慧,「般若」的光明智慧也像旭日東升一樣,是漸漸地劃破黑暗,漸漸地顯現光明黑暗威力自然逐漸消失,如同黑暗業障的影響力也會逐漸失去作用;直到光明的眾緣完全和合,黑暗的眾緣也就完全消失離散了。一旦「般若」的光明智慧完全點燃,個人俱生我執業障也就完全消除,不再來生死輪迴了。但是佛陀並不只教導我們解決自己個人問題,而是啟示我們發大心、行菩薩道,幫助眾生解決痛苦煩惱生死;所以菩薩有能力解脫自己個人生死問題,只因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而作無生法忍,能世出卻更加世入,為眾生而忙碌,直至俱生性的法執也得到解決,全然地清凈無染而成究竟果!然而從凡夫眾生成佛,是無量無數眾多因緣逐漸累積和合而成,是須要三大阿僧只劫漫漫生死累積而成的,而陪伴我們在無盡生死中,仍然保有覺悟菩提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思想的培養,隨時隨地、無時無刻、生生世世地。因此透過觀照「緣起性空」而生起的般若思想是漫漫生死中的指南針,指引出正確、明顯、清晰的成佛之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