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D 第39經(種子經)

  第三十九經(種子經):

  在本經(即《種子經》)中,佛陀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五受陰之間的相互關係對我很有啟發佛陀植物五種種子,來譬喻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陰(即五陰如五種子)。

  經中說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不被風所害),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在這里佛陀闡釋了種子生長所必需的一些條件。比如說,種子本身沒有問題,「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但是光有土地卻沒有雨水的滋養,那麼這些種子是不可能發芽生根的。同理,若種子光有雨水的滋養,卻無可供生長的土地,那麼這些種子最終也必將是中途夭折,無法活命。對於種子生長所必需的一些客觀條件,凡是對自然科學略有了解的人都會知曉其中要略。佛陀在這里只是借用種子來作五陰比喻而已,其重點並非是探討種子如何生長。只是我們在這里,需要記住三個概念即可:五種種子、地界、水界。

  接下來佛陀涉及到五陰與五種子的類比: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在上面的論述中,佛陀說:

  第一,五種種子,譬喻為「陰俱識」。所謂陰俱識,是指識執取於四蘊(色、受、想、行)。

  第二,地界譬喻為四識住。所謂四識住,即識所安住、生長、增廣的四個基本要素。即識必須依色、受、想、行四蘊而安住。

  第三,水界比喻為貪喜。貪喜,即由貪愛而生起歡喜與各種慾望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攀住佔用),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解脫解脫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

  上面的這段經文很抽象,而且十分深奧難懂。根據我們個的理解,它實際上在闡述五陰中「識」與其他四陰之間的關係問題。在五陰之中,「識」(或稱其為「意」)佔據著主導地位。但是識並不是無根之草、無本之木,它必須依靠其他四陰而生存與增廣。但是它一旦與其他四陰其結合,便會產生各種「攀緣」的嚴重後果,即產生「封滯」,即對於其他四陰的攀住佔用,以愛、慢、見等方式而緣取於四陰,使人難以自拔。比如說,當識與色相結合時,由於無始以來天生而伴隨的貪愛,使我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攀住佔用著色的驅動。這種攀住佔用,就像繩索將我們五花大綁一樣,使我們動彈不得。像其他的受、想、行三陰,其道理也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作為現實生活之中的凡夫俗子,要想讓識與其他四陰不結合,那是根本做不到的。那麼怎麼辦呢?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從現實之中的「貪愛」入手。如前所述,識是以其他四陰為生存基礎,如果離開色受想行四陰,那麼識也就無從談起,因為識一旦離開了四陰,便歸於消滅。也就是說,識與受、想、行、識四陰之間,必須有著一個紐帶的存在。這個紐帶,便是貪愛。如果我們離開貪愛,那麼就不會產生執著;若離開執著,我們就不會為貪愛所束縛,因此攀緣便歸於斷滅。那麼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將「識」消滅了呢?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為識一旦形成,便難以使之回歸於未生之狀態。當然,我們若做到消滅貪愛,那麼此時所產生的諸「識」,便是遠離顛倒夢想的善識。此時,我們必然會惡識消退而善識增長。

  其實,要做到遠離「貪愛」也並不是遙不可及。舉個簡單例子,我們都會將「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兩句話,時常掛在嘴邊。這個「知足」與「能忍」,實際上便是「離貪」的等義詞。「知足」就是知道滿足,做事說話要講究個「度」,也就是把握火候。一旦超過了必要的界限,便是貪愛。而「能忍」呢?就是說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想到)令人愉悅的事物(聲音、覺味等)時,我們能夠有效克制自己的慾望。比如說我們看到絕世佳人,便不由自主地多瞟上幾眼(哪怕是偷偷地);若聞到撲鼻香氣,或看到自己喜愛吃食物,有時雖說表面上鎮靜自若,可心裡卻早已垂涎三尺了……凡此種種,都屬於「不能忍」。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同樣也是「不知足」、「不能忍」的另類表現。從根本上說,「人」雖在「江湖」,然我們難道真是「身不由己」么?未必吧?更多的時候,所謂「身不由己」,只是某種託詞而已,因為我們並未真正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在這里,需要思索幾個問題(即物質精神的相互關係):

  1、識是否真正脫離四陰而獨立存在?

  2、如果識是可以獨立存在的,那麼這個識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而存在;

  3、若識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即與其他四陰而共生共滅),那麼識陰是產生於四陰之前,還是產生於四陰之後?通俗地說,就是精神先於物質,還是物質先於精神

  希望有智者結合本經,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09.11.2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