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E 第41經(五轉經)

  第四十一經(五轉經):

  這部經有些復雜,主要是指裡面所闡述的內容。所謂五轉,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各有五種「如實知」,分別是:

  1、色: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味如實知、色患如實知、色離如實知;

  2、受:受如實知、受集如實知、受味如實知、受患如實知、受離如實知;

  3、想:想如實知、想集如實知、想味如實知、想患如實知、想離如實知;

  4、行:行如實知、行集如實知、行味如實知、行患如實知、行離如實知;

  5、識: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味如實知、識患如實知、識離如實知。

  一、色

  1、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對於「色」的初步界定。所謂色,即是地、水、火、風以及由它們相互發生作用後所產生的各種自然物質現象的總稱。

  2、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是知。」——「色集」是指色的起因。色的起因是什麼呢?便是對於諸色產生「喜愛」、貪染之故

  3、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色味」,即對於色的貪著、喜愛、回味。當我們接觸於諸色時,便不由自主地產生喜愛之心,進而在心中久久回味,不肯捨棄。

  4、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色患」,即諸色的種種過患。這是一種觀照法,即觀察到諸色是無常的、苦空的、變易之法。從表面看來,它們或許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快樂;然從深層地去觀察,它們卻是各種麻煩的製造者,是造成我們生死流轉的罪魁禍首。

  5、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由於觀察到諸色的種種過患,因此我們便知道了應該要遠離它們,剋制、調伏我們的種種貪欲,進而斷除貪欲,並最終超越貪欲

  二、受

  1、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所謂「六受身」,即六種感受,即由眼、耳等六根對於色、聲等六境,而生起六種感受。此處的「身」,當作「種類」解釋。

  2、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受集」即造成「受」的起因。受的起因是什麼?即六根接觸與六境,進而產生六受。

  3、受味如實知:「緣六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4、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

  5、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三、想

  1、想如實知:「謂六想身」,「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是知。」——「六想身」,即六種想的種類。在這里,「受」與「想」是有區別的。「受」是六根與六境相接觸後,所生起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直觀的,未經過思惟處理的;而「想」,是在「受」的基礎上而形成,它是「受」的理性化與條理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想」似乎可以等同於「思惟」一詞。

  2、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3、想味如實知:「想因緣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是知。」

  4、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是實知。」

  5、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四、行

  1、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六思身」是「六想身」的進一步理性化,它是經過思惟後而產生的各種意識與行動的總稱,即意志與心相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

  2、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3、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4、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5、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五、識

  1、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而六識又是在六想與六思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六識即六種認識作用,這種「識」,帶有了知、分別、判斷、歸納等性質。從產生結果的輕重上講意識更為根深蒂固,難以化解與根除,因此它所帶來的後果將更為嚴重。當然,關於根、境、識三者是否相互依存,各派系並未有統一的意見。

  2、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3、識味如實知:「識因緣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4、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5、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斷貪欲、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最後,佛陀比丘們說: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正確的趣向、正確知見)。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入於正法戒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絕對的無有瑕玼);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09.11.2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