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G 第43經(取著經)

  第四十三經(取著經):

  此經告誡諸比丘有關「取著而生恐怖」的主題,即「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

  這里所說的「取著」,是因為我們執取於五陰,並生起的常、有、實等顛倒思想佛陀對「取故生著」的解釋是:

  「雲何取故生著?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痴無聞凡夫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對於五陰現象,我們往往認為有一真我的、實我的存在。比如說我對於財產——我們在銀行里很多筆存款,家中也有很多名貴字畫、金銀首飾,還有很多田宅房產,我們在與別人交談時,往往引以為豪。正因為有財產的存在,因而我們執著財產,對之念念不忘,有時被人偷竊,便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如此一來,便正如佛陀所說,即「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如此一來,這些財產便會給我們帶來數不盡的煩惱,「則生恐怖障礙、心亂」。對於物質財產如此,而對於名聞利養、高官厚祿、絕色佳麗之類的執取,更是亦步亦趨,大家你追我趕,耗盡畢生心力

  其實在對待五陰為苦空這個觀念上,我想很多人還是願意承認並接受這個觀點的。例如,我們時常聽到人有說,「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對待功名利祿方面,我們也能聽到「如浮雲」之類的感喟之言。坦率地說,大道理誰都懂得的,問題是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去,便是個很大的問題。世間功德主們有時到寺院里來行財布施,師付們當然也很歡喜。於是佛教界便制訂了「利和同均」來約束大家的行為。一旦「利分不均」,估計對於正處於修行階段的出家師付們來說,也是一道很難邁過的門檻。

  當然,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人在唱高調,說「視金錢如糞土」。根據我個人的粗略考察,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大約有三種一是家底殷實,衣食不愁,錢多得花不完,並為此發愁型;二是沒本事賺錢,或經過努力沒有賺到錢,幾近窮困潦倒,自怨自艾、聊以自慰型;三是說漂亮話,做些表面文章,好博些清名,冒充斯文,沽名釣譽型。那麼,出家僧人有時也會說些這樣的官話,他們該歸為哪種類型呢?我覺得,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講出「視金錢如糞土」這些官冕話的。就好有些人吃了女人的虧,便斥女人為「紅顏禍水」,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氣不足的、酸葡萄心理作怪的變態心理在作崇,屬於自我欺騙麻醉型。

  既然能夠觀照到五陰為苦空,為無常無我是如此艱難,那麼能不能說我就可以醉心沉迷於五陰呢?不能這樣說。從當前現實環境出發,我們只能勉為其難,在立足本職本份的基礎上,多一分寬容,少一分嫉羨;多一分平淡,少一分貪婪;多一分隨緣,少一分執著。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稱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距佛陀越來越近的人,一個麻煩越來越少的人,一個逐漸擁有完整人格的人……(09.11.2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