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I 第45經(覺經)

  第四十五經(覺經):

  本經所講的問題似乎更深了一步,因為它涉及到了「無明這一本源性問題。我們在前面的經典中,反復地見到佛陀談到愚痴凡夫五陰為實我實有的顛倒知見。那麼眾生為什麼會生起這些顛倒知見呢?我們若往上進一步溯源,便發涉及到十二因緣的起始點(相對而言),即「無明」。無明為一切煩惱的根本所在,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得的。但是究竟什麼叫無明唯識學家們的說法也是各有不同。根據我的理解,這個無明,應該是宿世煩惱的累積總稱。但是這些無明是如何累積形成,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而且,這個無明是如何跨越三世的?而且,我們人身一旦失去後,它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而存在的?這些都是十分抽象的話題,光靠幾句話是遠遠說不清楚的。

  很多自稱為大乘佛教信徒對於十二因緣幾乎不屑一顧,聲稱這是小乘羅漢所學法門大乘菩薩不會理會這些。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淺薄的無知之見。十二因緣如果一一細究起來,簡直如同天書一般,其深奧難懂常人難以領悟的。比如說無明,促使無明產生、累積並發揮作用的原動力是什麼?也就是說意識運動的最原始動因在何處?我們所有的善惡種子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而蓄藏的,當因緣成熟時,它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發揮作用的?凡此問題,如果對佛法沒有精湛深入的研習,根本是不知所雲。用大乘佛教的話講,這個靠我們去「悟」。然而,有時候,縱然我們「悟」上個千百年,也未必能悟出個名堂來,更不用說靠什麼「頓悟」了。有時候,「頓悟」也只是講階段(層階)的,那種「頓悟成佛」之類的話,絕不可信。我們見到釋迦佛夜睹明星而「頓悟」,然而殊不知佛陀不知道為了此次「頓悟」刻苦修習了多少大劫,他是靠累劫的不斷艱苦修行而換來了今世的「頓悟」。我們若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而去妄談什麼「頓悟」,豈不是投機鑽營、懶散成性之輩乎?

  佛陀在此經中,談到了我們受到無明無情驅使,而「見色為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舍」。正因為這個「不舍」,便使得諸根不舍之情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處,愚痴無聞凡夫起若樂覺,從觸入處起」。這裡的「觸」,共分為六觸。所謂六觸,就是我們六根與六塵相接觸後,所產生六種不同的認知。而我們產生的這六種認知基本上都是顛倒的,並沒有真實反映事物本來面目。而且這種錯誤知見覆蓋面很大,遍滿三界——意界、法界無明界。結果,它們導致了我們產生了種種顛倒的知覺,即所謂的「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凡些等等,都是無明而引起。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六觸六處,「舍離無明而生明」,則這些顛倒知覺便不復產生。因此,解決的根本目標無明,而解決的途徑,則需要通過六觸六入。至於如何解決,則涉及的範圍又太大了,一時半會兒不清楚。(09.11.3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