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七)~E 第172經(當斷經)、第173經(過去當斷經)

  第一七二經(當斷經)、第一七三經(過去當斷經):

  172經主要敘述五陰無常我等當斷;173經敘述過去五陰亦為無常,亦當斷滅。既然現在、過去五陰無常未來五陰自然也是無常。其實,只要能參悟到五陰無常事實上已經無法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的五陰區分得如此清楚了。因為只要知道五陰無常,那麼任何時區段的五陰,其性皆顯示為五陰。因此173經告訴我們,「如是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五陰,皆為無常,皆當斷滅。斷滅以後,再「以義饒益」,便可以獲得「長夜安樂」。當我們身心於日夜六時,皆能安住於「安樂」之中,那是何等的風光,何等的愜意啊!

  我們接觸佛法,繼而修學並最終證悟佛法都是佛陀教法而「聲聞」獲得。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生在佛世,還是生在當代,只要是通過「聲聞」的方式知證佛法,都可以稱作「聲聞乘」。在無佛的時代——亦即佛法滅失的時代里,有沒有人能夠證悟道果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緣覺」。所謂「緣覺」,就是能十二因緣以及宇宙自然的深入觀照,從而證悟明白其中的運行規律,並最終達到「性樂寂靜之境,便是緣覺。通俗地講,就叫作「無師自通者」。能夠參悟到因緣大法的其中奧妙,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丈夫行為。從現實的角度看,我們每一位修佛者,既是聲聞者乘,又是緣覺者——這裡的緣覺,就是需要我們深刻地體察出五陰皆為無常無我涅槃妙義。

  現實之中,我們對於五陰,又如何能斷得如此乾淨利落呢?不要說五陰,單一個「色」字(偏倚於物質享用層面),我們幾乎就為之殫精竭慮,寢食難安。有時候,我們真的已經「心為物役」。我們為物所役,單單是不大厭足的原因么?也未必。整個時代風氣皆是如此,個人若想做到「鶴立雞群」,幾乎根本不可能做到。對此,我們每一個人,對此都要進行深刻地反思,甚至檢討。近日,讀到一篇《我們為何「心為物役」》的短文,真是受益頗深。茲錄如下:

  車奴、房奴、孩奴……「奴字輩」新詞之後,隱藏幸福觀的考題。沒有人會以「奴」自許,選擇私家車,是希望從中獲得幸福而非被奴役的不幸福

  然而,事實卻是,很多時候,我們反而為自己的選擇所「奴役」。車奴養車、房奴養房、孩奴養娃……敲打鍵盤計算數字,其中的不幸福,來自「心為物役」,是物質的考量,是一種物質化的不幸福:我們把幸福簡化成了住房的平方米、簡化成了名牌奶粉重點學校、簡化成了在滾滾車流中擁有自己能緩緩挪動的輪子。

  或許轉型期的各種高昂成本,社會結構的若干不合理設置,使得我們有不得已「為奴」的苦衷,但當我們毫不猶豫地將交通工具異化為身價砝碼當我們推波助瀾地助長「房子崇拜」,當我們變本加厲地加孩子教育,是否想過,這當中也折射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慾望房子成為房奴「征服」城市象徵孩子承載孩奴對成功的渴求。物質的洪流漫過心靈堤防,使得我們忘記了仰望星空,忘記了默觀內心,忘記了幸福感真正的來源

  亞里斯多德說:「幸福還是不幸福,取決於人的自我靈魂。」這是對渴望幸福的人們一種有益的提醒。「幸福課」——這也該是每個人學會生活快樂生活的一堂必修課。

  ——文章來源2010年2月4日《人民日報》,作者:周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