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八)~F 第204經(如實知見經)

  第204經(如實知見經):

  本經敘述如對於眼等如實而知見的話,則得解脫,乃至不受後有。

  第205經(優陀那經):

  本經似乎是某一部長經的一部分(是某一部長經的部分截取)。經中的「世尊說一切優陀那偈已」,然後對尊者阿難作了開示開示內容主要是對於六入和三受的分別觀察,從而得出其無常、苦、變易、異分之法的實相。這裡的「優陀那」,一般而言是佛陀的無問自說,一般表現為佛陀在無人請教的情況下的即興而言說。這種說法因緣,有時候是針對某一事,也可能是針對某些自然現象,當然也可能是其他種種情況,包括佛陀在參禪中有了新的感悟。而「優陀那偈」,就是將這即興感言,通過詩偈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詩偈,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一般不能完全肯定為佛陀的原文,有可能弟子們(或再傳弟子)用詩一樣的語言對經義進行重新表述。

  第206經(如實知經):

  本經敘述為了對於內六處與外六處的觀實觀察,必須要「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在這裡佛陀提到了「此諸法無常有為」之句,說明我們所見的各種生滅之法,既是無常之法,也是有為法。它與涅槃寂靜的無為法,是處於對立地位的(相對而言)。

  第207經(三摩提經):

  本經敘述如修習三摩提(禪定),即能如實而知。「三摩提」又譯作「三摩地」,後一譯法為我們所熟知。

  第208經(無常經):

  本經敘述過去、未來、現在之眼,是無常之故,聖弟子不欣樂,而生厭。

  由於上述幾經的內容所講,與前面相文章中所述內容大致相仿,所以就不再多作展開。這裡需要對「無我思想(即「無我觀」)作些補充說明。

  我們知道,「無我思想佛教幾大理論基石之一,它幾乎成了佛教人生思想的代名詞。但是無我思想不僅佛教有,其他宗教也講無我,而與佛陀時代六師外道,基本上都比較認同「無我」的觀點。但是佛教的「無我」與六師外道中的「無我」,是存有本質區別的。印順導師在其《錯誤無我觀》一文中,將外道們的無我觀(或內含「無我」的觀念)總共歸納為三種,即無作見(行為無效論)、無因見和空無見。六師外道無我觀,是走向了無我的另一極端。其中有觀點非常精深微妙,以致於很多人將之誤認為佛教觀點而加以接受。即使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這些錯誤無我觀,仍然有其市場生存的土壤與空間。

  1、富蘭那迦葉兒——任何人不論在行善或作惡,都沒有「自我」的存在。

  這種觀點認為世間有什麼功德與罪業之分,也沒有善與惡,同時也沒有殺、盜、違法犯紀——他們否定罪業、善業,否定果報。這種觀點在今天來說,其集中表現就是不做好事,因為做好事得不到好報;只做有利己之事,哪怕是損人不利己,也極力去做;幹壞事只要不被發現,就萬事大吉;反正人活到最後,難免一死,只要活著瀟灑快活,管他死後如何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觀點是十分危險的,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

  2、末迦利瞿舍羅——生命自然運行,沒有力量染污或凈化它。

  這種觀點認為生命完全是處於自然狀態,它們根據自己的特性自然運行。人類既不能使它成為行善或行惡的「自我」,也無法改變它,更無需擔憂如何加速凈化自己,以停止輪回或解脫生命生死輪回中滾動,同時它也會自己解脫,慢慢使自己變得純凈。這種觀點否認善因與惡因,認為好的行為並非凈化之因,壞的行為也並非染污之因。這種觀點很容易迷惑人的——佛教發展到後期,出現了「如來藏」思想,是否受到了這種觀點的影響?不敢妄加評猜。

  3、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否定任何事物的存在。

  在某一時期,我本人也青睞於這種觀點我有時在妄想:任何事物都是一種表相,都是人的思惟感知的結果。思惟停止了,世間任何事物對於人來說,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即物質(或精神)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為我們感知的結果;感知存則物體存;感知滅則物體滅。而此派觀點正暗合了我的妄想——世間完全沒有任何事物的存在,它們都是虛妄的幻相,人只是各種元素的復體體,當分解時,所有的元素又分離並回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從這種觀點出發,世間好人惡人智者愚痴都是相對而言,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他們只是一種表象與符號而已。

  4、波拘陀迦旃延——行為只是元素正向和反向的移換。

  這種觀點認為生命由七種元素組成(地、水、火、風、樂、苦、生命力),每一種不可再分。此七種元素任何外力無法改變它。比如說人,它只是由各種肢體的組合。如果一個人的腦袋被砍下來了就好像刀子穿過水一樣,並不能從本質上對人體造成損害,只是各種元素的移位(變換位置)罷了。世間的養育、壓抑、殺害、支持、贊美……都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元素間的正向與反向的移換,元素並沒有也不可能遭到任何破壞。

  5、散若耶毗羅提子——任何事物都不能被定義。

  此種觀點也十分荒誕——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被定義的,也不能以任何名字來稱呼之,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任何東西(即不能用「東西」這一名相來進行表述)。

  6、尼乾子若提子——消除罪業以證得永恆的「自我」。

  尼乾子若提子,就是我平常所講的耆那教的中興祖師——大雄。此派在「我」的觀點上,他們認為,人是充滿著罪業的,要想成為解脫這些罪業,就必須努力修習苦行,以便最終達到四個重要的階位——即以防範罪業之「法」來防範製造新的罪業,以行苦行來消除以前舊的罪業。當我們的罪業完全消除之後,就可以證得圓滿的「自我」,獲得永恆與不朽。

  以上六種觀點,從總的來講,都是無我」觀的異樣表現。相對於佛教無我觀來說,它們都是錯誤的或不究竟的。對於今天的學佛者來說,如果我們在佛法講座中摻雜了一些外道思想觀點(在不明示的情況下),一般人是很難辨別清楚的。我們不要以為所有法師所講的「法」,都是「了義」之法。事實上部分法師所講之法,不僅「不了義」,有時簡直是外道思想的現今翻版。因此,我們需要具備一雙「慧眼」,不盲信、不盲從,按照佛陀的教導,要於靜處進行獨立思惟觀察,「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有長進。如果我們一味地鸚鵡學舌、拾人牙慧,那麼我們的腦瓜永遠只是長在別人的脖子上,永遠不會尋覓到真正的那個「自我」。(3月5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