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卷九)
第230經、231經(三彌離提經):
230經:此二經似乎可以稱之為「世間經」,其所講的重點就一個,即「雲何名世間」。
我們經常講「世間」,所謂「世間樂」、「出世間」等等。到底什麼叫做「世間」?根據一般觀念上的理解,所謂世間,也就是泛指遷流變化的現象世界,它偏重於物質世界,即物質世界往往存在成、住、異、滅的四階段(或成、住、壞、空)。這里的「滅」(或「空」),不等於說從此以後什麼都消滅,變得無跡可尋了,它只是一種物質的消失,卻孕育著另一種物質的產生。佛教從這種自然現象的生滅輪迴之中,得出了「一切皆不可能永恆存在」的結論,即無常。人類也是一樣,都沒有一個自我的實體存在,這種看似屬於我們的「自我」,實際上也同樣是處於無有自性的狀態,即佛教所主張的「無我」。
從物質自然現象的「無常」與「無我」,進一步推演到我們自身的「無常」與「無我」;如果更進一步,則得到精神領域同樣存在著「無常」與「無我」規律的結論。當然,如果缺乏正知與正見,我們是很難洞悉並把握「我」與「常」的本質特徵。此處的「世間」一詞,便是主要從精神領域來探討。具體而言,就是三根、六境、六識乃至三受的匯總,名叫「世間」。
在231經中,進一步敘述了危脆敗壞之法,名叫世間。這部經所講的內容,與230經大體相仿。在230經中,佛陀講六根、六境、六識以及三受的集合體,名叫世間;而本經佛陀則回答說「危脆敗壞,是名世間」,是從我們精神層面,進一步論述了無論是六根六境(物質層面),還是六識與三受(精神層面),其本質特徵,都體現在一個「危脆敗壞」的根本點上,即我們經常說的「無常」。而所謂的「世間」,即外境的客觀存在,與我們六根相結合後,經過思惟的作用後,所產生的某種主觀感受(三受)。而這些感受,往往是不可靠的,是顛倒的。故而佛陀說「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既然是「危脆敗壞」的有為之法,便自然是無常生滅之法,是不究竟不徹底的短暫現象。佛陀用種種說教來反覆重申三受並不牢靠,其用意無非就是樹立起我們的厭離心、出離心與上進心,不要留戀於世間的種種物慾享受與精神享受,因為它們終究是要「危脆敗壞」的,因而也不值得我們去執取。如果這一點我們做不到,其他一切皆是空談。(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