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經(清凈乞食住經):
本經的中心議題,就是闡釋何謂「清凈乞食住」。
什麼叫「清凈乞食住」呢?若通俗地講,即是說乞食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怎樣做才是符合規范的。我們知道,在原始佛教的早期,無論是佛陀本人,還是上座長老比丘,乃至剛出家未久的沙彌,都要托缽乞食。為了乞食,有時比丘們都要走很長的路,才會趕到有人居住的村落中。乞食並非一帆風順,有時還會遭遇一些突發事件,比如說運氣不好,過了乞食的時間,只好餓著肚子;有時施主對出家比丘很感冒,會加以嘲笑,甚至會放出惡狗來驅咬乞食比丘。為了防止比丘在乞食時會做出一些與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來,佛陀還特地制定了乞食規約,用以規范和約束比丘的乞食行為。比如說比丘在乞食時,不能不分時間,即不非時乞食,嚴禁午後尤其是夜晚跑到村落里去乞食;乞食時不能挑富撿貧,而必須要「次第乞食」,這家乞食無果,再到下一家去乞食;乞食時不能貪得無厭,多吃多佔,等等。此外,無著在其《顯揚聖教論》中還列舉了比丘乞食時,有五處不可往乞,當避嫌疑。此五處為:
1、唱令家。所謂唱令家者,謂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比丘禪定。
2、淫女家。淫女家者,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慾因緣,障道根本。
4、王宮家。王宮家者,乃貴戚之處、嚴禁之所,不可輕易前往干冒(觸犯)。
5、旃陀羅家。所謂旃陀羅,即以屠宰為業之家。謂屠者之家,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
除了這些要求之外,乞食時最要緊的注意事項是什麼?根據我的理解,就是兩個字,即「定力」。就是說,在乞食過程中,比丘們同樣需要保持一顆禪定之心,不可見境而生造次,這是佛陀最為強調的,即是本經中所講的「清凈乞食住」。
話說有一天清晨,尊者舍利弗著衣持缽,進入到印度北部的舍衛城中去乞食。乞完食以後,便返回到祇園精舍。在「舉衣缽,洗足已」,便「持尼師檀(坐具),入林中,晝日坐禪」。大約到了午後三、四點鍾的樣子,舍利弗從定中而出,前去拜望佛陀(佛陀一般是晡時從靜室中出來)。
佛陀又問:「今入何等禪住?」意思是說,你今天進入到哪種層次的禪定?
舍利弗答:「世尊!我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這裡的「空三味」,是指以我、我所空為專註對象(所緣)所成就的禪定,即「空心三昧」。
佛陀聽了以後,很是讚歎:「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此處的「上座禪住」,南傳經文作「大丈夫住處禪定」,即於任何時刻,當六根對六境時,都不會生起愛念染著。它與「空三昧禪住」其義相同。
「若入城時、若行乞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否?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原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卧凈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凈乞食住。」
這段經文比較好理解。經文一再地告誡比丘們,乞食的過程中,一旦產生了「愛念染著」之心,那麼比丘們就要趕緊將這種惡不善之念加以根除。如果不及時將這種不正確的惡念進行斷滅的話,弄不好會引發十分嚴重的後果。就好像我們頭發被火燒著了,此時必須要想盡一切法子把火撲滅,否則我們的腦袋就有可能被燒壞,甚至危及性命。從總的方面來講,比丘在乞食的整個過程中(入城、行乞、出城),都要像平時坐禪習定那樣,保持安住於「空三昧」的狀態之中,對眼色等六根、六境、六識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會被內、外界的各種慾望所擒獲;只有這樣,我們才是一位合格的比丘,才能稱得上是清凈的乞食。用中國禪宗祖師神秀大師的話講,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於當代的出家大師們來講,總的要求是:無論是打坐念佛,還是忙於法事應酬,都要做到「日夜精勤,繫念修行」。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稱得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