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九)~N 第251經(拘絺羅經)

  第251經(拘絺羅經):

  本經與250經均名為「拘絺羅經」,而且都是舍種弗與拘絺羅尊者之間有關佛法義理的探討,相互探討的地點也是相同,均在迦蘭陀竹園。但是二經所探討的內容卻不盡相同。本經主要是從對待六入處的立場的,闡述了何為「有明」與「無明」。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謂無明者,雲何無明?」

  舍利弗回答說:「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雲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不能如實證悟)、愚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那麼什麼叫「明」呢?拘絺羅繼續問道:「所謂明者,雲何為明?」

  舍利弗繼續回答說:「所謂為知,知者為明。雲何所知?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能如實證知),是名為明。」

  此處有關無明與有明的探討,是從對於六觸入處的態度正確與否的角度來進行闡述。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五陰或十二因緣的角度來認識無明與有明。在本經中所闡述的觀點是,如果對於六觸入處能夠做到正確觀察,即認識到六根為無常,為生滅之法,那麼就稱之為「明」;相反,如果對於六根不能如實觀察,「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暗、大冥」,即稱之為「無明」。

  註:無間等——意即「突破」或「洞察」,用於表示證入初果(由「凡夫」突破而進入「聖者」)或證得羅漢果位(由「有學」突破進入「無學」)的情境。(4.1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