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G 第265經(泡沫經):本經以種種譬喻,說明五陰無有實體,無有堅實之故。

  第265經(泡沫經):

  本經以種種譬喻,說明五陰無有實體,無有堅實之故

  我們知道,佛陀擅於各種生動貼切的譬喻,從正面或側面來說明佛教甚深義理。本經中共使用了五個譬喻,它們分別是:聚沫之喻、水泡之喻、海市蜃樓之喻、芭蕉之喻、幻師之喻。下面分別來簡述此五個譬喻:

  1、聚沫之喻:「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2、水泡之喻:「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3、海市蜃樓之喻:「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固。」

  3、芭蕉之喻:「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臃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4、幻師之喻:「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佛陀用此五個譬喻,其喻意也十分清楚,即以此來說明五陰(色、受、想、行、識)是虛幻不實的,其自性皆為「空」:「如是諸所有色(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五陰)無堅實故。」

  關於此五個譬喻,在佛教中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佛陀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譬喻。在後面的偈語中,佛陀其所述的經文作了很好的概括總結,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目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5月25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