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三)~N 第336經~342經

  第336經~342經:

  336經至342經,都是比較短小精焊,而且講的都是與六根六境有關聯的話題,因此合並略說。

  336經(六喜行經):六喜行指的是六根與六境相緣合,會產生一種歡悅心、喜愛心。「若眼見色,於彼色處行」,這裡的「行」,是指因喜而去造作,即產生各種各樣的「業」報。佛陀的用意很簡單目的讓我們不要隨自產生愛染,以免引起後患。

  337經(六憂行經):此經與336經相對應,一個是「喜行」,一個是「憂行」。憂是喜的相反面,「謂眼見色憂,於彼色處行」。見到喜歡東西,忍不住會多看幾眼,多回味幾次,從平凡人的立場上來講,這都再正常不過;然而從一個有著更高要求的出家比丘(或學佛者)來說,就顯得不應該了。

  338經(六舍行經):這裡的「舍」,非舍棄義,而是頗類似於「無動於衷」。336經為喜行經,337經為憂行經,而338經則是舍經——不喜不憂之經。不喜不憂(舍),它是平常人見到所接觸物體後的一種心理反應,與佛法上的離二邊行中道的「不喜不憂」是兩回事。「謂眼見色舍,於彼色處行」,「舍」同樣會引起後果,並非說無關緊要。

  339經~342經(六常行經):此四經均名為「六常行經」。339經:此處的「常」,是一種修行意義上的「平常心」。經中對此闡述道:「有六常行。雲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眼見色不苦不樂,與上面的「不喜不憂」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它們是建立在「正念正智」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定的階次。340經:本經敘述六常行成就,佛對此六種常行的態度是:「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說明成就六種常行,並不是簡單可以獲得,而是需要花大力氣,下苦功夫。341經與342經敘述如果哪位比丘獲得了六常行,大家就可以而且應當去承事他、恭敬他、供養他,因為這樣的比丘,「為世間無上福田」,供養恭敬這樣的比丘,就無疑是等於給自己上了保險,購買了升值潛力巨大的投資基金,是一本萬利的好貿易,使自己獲福益無量無邊。當然,所謂「福田」也只是一個比方,其實供養恭敬一個修習功夫很深的出家師父,等於自己也無形中受到了感染,使得自己也跟著效仿去行善止惡樹立正見,這無疑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至於什麼人堪稱福田,《大智度論》說佛、辟支佛、阿羅漢均為福田。進而處於有學位的那些不斷上進者,也可以稱之為「福田」,比如說《諸德福田經》說僧眾中有五德者,名為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對於世俗人而言,種福田功德,然可以適當作一下區分,比如說對於一些惡比丘,我個人以為完全沒有恭敬供養的必要。出家比丘住持佛法,他們必須比平常奉佛人付出百倍的努力來促使正法久住;如果視自己眼中珠為敝履,這樣的出家比丘,又有什麼福德三寶弟子們供養與讚歎?(7月20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