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四)~F 第384經(十力經):本經是佛陀敘述其「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並且「先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

  第384經(十力經):

  本經是佛陀敘述其「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並且「先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

  1、所謂十種力,根據《佛教百科全書》的說法,它們分別是:

  (1)處非處智力:處,指道理;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之理稱為是處,反之稱為非處。如來如實了知此等合理、非合理的一切道理,稱為處非處智力

  (2)業異熟智力:指如來如實知悉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業報的因果關係

  (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指如來如實知悉一切靜慮、解脫、等持及等至等禪定的次第淺深。

  (4)根上下智力如來如實知悉眾生根機的勝劣差別

  (5)種種勝解智力如來如實知悉眾生的樂欲勝解。

  (6)種種界智力如來如實知悉眾生種姓及其行為等。

  (7)遍趣行智力如來了知到達人天諸趣之道行因果

  (8)宿住隨念智力如來憶念知悉過去世種種事。

  (9)死生智力如來天眼而知眾生死生時及未來生的善惡趣,乃至善惡業的成就等。

  (10)漏盡智力:指如來知悉自己諸漏悉盡,不受後有,又如實了知他人斷除煩惱與否。

  2、所謂「四無畏」,這里是指佛之四無畏,因佛具十力之智,於大眾中說法,無恐懼之相故名無畏(無所畏)。此外,菩薩也具有四無畏。茲分別列出(《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佛四無畏

  (1)正等覺無畏:謂佛於一切法等皆覺知,即使面對因不知諸法而施種種問難的眾生也不怖畏。此無畏又稱一切智無所畏,因佛於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盡悉知見,宣言我是一切正智之人,得安穩,得無畏故有此稱(「我為一切正智之人,並無怖心。」)。

  (2)漏永盡無畏:又稱漏盡無所畏,謂佛自宣言,我諸漏已盡,更不怖畏外難(「我斷盡一切煩惱,並無怖心。」)。

  (3)說障法無畏:謂佛說「染法必能為障」,並對因此而有的任何非難無所怖畏。此無畏又稱說障道無畏,意指佛無畏地宣說「染法能障礙聖道」(「障害佛道之法,並無怖心。」)。

  (4)說出道無畏:謂佛說能出離之道,修道必能出離苦果。此無畏又稱說盡苦道無所畏,謂佛無畏地宣說能盡滅諸苦的道法(「盡苦道,並無怖心。」)。

  此四無畏,前二顯佛自利之圓德,後二顯佛利他之圓德。自利德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斷德;利他德中,前者令修斷德,後者令修智德(《順正理論》)。

  (二)菩薩無畏(因菩薩具諸智慧,於眾中說法無恐畏之相):

  (1)能持無畏:謂菩薩聞持、憶念一切法不忘失,於眾中說法時無所怖畏。

  (2)知根無畏:謂菩薩知一切眾生根機之利鈍,隨其所說法無所畏。

  (3)決疑無畏:謂菩薩抉擇一切眾生疑難,如法應答無所怯懼。

  (4)答報無畏:謂菩薩對一切所問,如法自在於應答酬報無所怖畏。

  3、在本經中,佛在大眾中「震師子吼」,也就是大眾宣說佛法。根據本經中所提示,其說法內容主要是指因緣所生法,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因為這種法,是如來真實教法顯現」,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斷生死流」。如果我們能夠精勤修習,必會獲得「第一教法之場」。

  在這部經中,我們應充分注意到佛陀在教導比丘眾時,不僅要求諸比丘要自己解脫,同時也要將幫助大家共同獲得解脫作為自己的一項神聖使命:「比丘!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說明在原始佛教經典中,佛教已經有了諸如「自利利他」之類的菩薩行教諭。這些點滴教渝,對於後世大乘佛法的興起,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7月2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