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五)~M 404經所述佛所覺悟無邊廣大,然佛陀說法,是有所選擇的。

  第404經~406經:

  404經所述佛所覺悟無邊廣大,然佛陀說法是有所選擇的。比如說,關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瑣事,以及有著世間有無生命是否永恆之類的話題,佛陀概不予多說。而佛陀所說之語,均為饒益眾生,僅眾生出離之要。

  在某一時期佛陀與諸大比丘共住於「福德舍」。有一天,佛陀對大家說:「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到申恕林做什麼呢?當大家於樹下入坐後,佛陀隨手抓了一把樹葉,對大家說:「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對於佛陀的這個提問,如果不是腦筋急轉彎,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像諸比丘那般的回答:「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用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很顯然,手中所持區區幾片樹葉,與整個樹林中的樹葉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可謂九牛一毛而已。

  佛陀以此譬喻什麼?佛陀說:

  「我成就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

  這段經文的經義很顯然,佛陀用手中的樹葉與樹林中的樹葉作對比,從而說明自己所知道的,就好像樹林中的樹葉,其數無邊無窮,不可計量;可是他數十年來為眾生所說之法,其數量就好像手中的樹葉,與自己所知道的相比,單從數量上講,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是,它們雖然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但是從饒益大家趨向涅槃的法義上講,卻是極其深邃,難思難議,不可估量。那麼,這些極少數的法是什麼呢?便是四聖諦——「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405經與406經二經都是採用譬喻的方法,以說明四聖諦的極其殊勝

  第405經又名「孔經」,說一些離車族的童子是個神箭手。怎麼個神法呢?經中說這些童子「晨朝從城內出,至精舍門,持弓箭,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入門孔」。門孔是很細小的,能箭箭射中門孔,說明射箭技藝很高,是個神箭手。

  這一競射場面恰巧被阿難看到了,他回到住處後立馬向佛陀報告,可謂贊嘆不已,「此甚奇特!諸離車童子能為難事」。佛陀聽了不以為然,因為佛陀本身就是個千里挑一的神箭手,而且是方圓千里皆聞其名的大力士。他聽後問阿難:「於意雲何?離車童子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此為難耶?破一毛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為難耶?」佛陀的意思是說,以箭入門孔,真的很難么?事實上這並不是很難,因為門孔還是可以射中的,並非十分地高明。佛陀進一步說,一根毛髮的直徑的百分之一,可謂極其細小,如果箭箭皆能射中百分之一直徑的毛髮,幾乎不可能,但仍有射中的概率。可是相較於「苦聖諦生如實知」來說,「此則甚難」,就是說要想四聖諦的真義弄徹底,簡直比射中百分之一的毛髮般艱難。

  而在406經中,佛陀也同樣是宣示了知悉四聖諦的難能可貴,其譬喻道:「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盲龜本身看不見東西,而在茫茫大海之中,其百年之中偶一探頭,卻正好將頭鑽進了「只有一孔」浮木的那個「孔」中,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有多少?幾乎為零,但並非絕對為零,因為「雖復差違,或復相得」。反觀我們人類眾生,「漂流五趣,暫復人身」,我們這個「人身」獲得的概率,遠遠小於盲龜入孔。因此我們常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可是我們如今又得人身,已生中國,而且已聞佛法,為何還不用心去思量四聖諦經義,反而去熱衷於「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甚至還「展轉殺害,強者凌弱,造無量惡」呢?佛陀此言,如同當頭棒喝,令吾輩警省!(8月26日,於普陀佛學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