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六)~B 第409經~415經

  第409經~415經:

  我之所以將以上七經合併敘述,主要是此七經從內容上講,與上述的404、408經大體相仿,都是比丘在迦蘭陀竹園的食堂里作些「世間思惟」。我們知道,這些世間思惟是十分有害的,佛陀洞悉了眾比丘的念想,便及時加以制止,以防止在僧眾中造成燎原之勢。以下述的諸經中,眾比丘共產生了下述之想(念、覺、想、說):

  409經:「或有貪覺覺者,或嗔覺覺者,或害覺覺者。」

  410經:「起親里覺(思念親人家鄉)、國土人民覺、不死覺。」

  411經:「或論王事、賊事、斗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

  412經:「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說成就我等所說與理合;汝等所說成就不與理合;應前說者,則在後說;應後說者,則在前說,而共諍論言。我論是汝等不如,能答者當答。」

  413經:「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

  414經:「汝等宿命作何等業?為何工巧?以何自活?」

  415經:「某甲檀越作粗疏食,我等食已,無味無力我等不如舍彼粗食,而行乞食。所以者何?比丘乞食時得好食,又見好色,時聞好聲,多人所識,亦得衣被、卧具醫葯。」

  通過對上述七經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比丘起貪、嗔、害三覺,當為首要大患,佛家稱之為「三根本毒」,是大家共同滅除的對象。而其他的一些議論或覺想,雖然對自己的修為不會產生根本性障礙,卻不利於自身修行則是毫無疑義。比丘身在佛門,難免會產生思念家鄉親朋故友,思念自己的國家,這都很正常;對生命的依戀,希望長生不老永恆不死,也是大家共同追尋的理想情境;而有事沒事時在一起閑聊起一些烏七八糟的事情,或者議論國王前生之事,也是情有可原;對於飲食生起的分別心,亦實屬人之常情。這些東西對於當今的出家兩序來說,可謂司空見慣,再正常不過了。可是在佛陀看來,這些都是不應該談論之事,甚至連這想的念頭都不能動一下。我個人的觀點是,修行須從大處著眼(比如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類的宏偉目標),卻要從細微處著手。我們切勿認為小節可以不拘,實際上所謂的大事業,也完全是由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組成。中國有句古話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自己個人的事情都沒有辦好,沒有把自己那些細微的念想習氣收拾乾淨,對於度生利生之類的大業又何從談起呢?用佛陀的話叫,這些念想議論對於我們個人的修為來說,「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沒有半點好處,卻只會招惹麻煩,自尋煩惱

  總結一下上述七經,要點如下:

  1、比丘不應生起貪、嗔、痴(害)覺;

  2、比丘不應生起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

  3、比丘有事沒事時,不應該對世俗中的各種事務作無益的探討;

  4、比丘教義修持若有分歧,不應生起諍論;

  5、比丘不應該參與討論國家政事以及議論國王間的私人恩怨;

  6、比丘不應該對自己的宿命作些無端的猜想;

  7、比丘飲食不應生起分別心。(8月2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