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J 第471經(虛空經):本經敘述空中有種種風,而人生則會有種種苦樂之感。

  第471經(虛空經):本經敘述空中有種種風,而人生會有種種苦樂之感。

  我們常講「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意思說無論身處何時何境,都不會受到內緣外緣的影響。所謂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世間的「八風」那是相當厲害的,不要說名利色相,就是一般的「譽」,相信九成以上的人遇到它都吃不消。為什麼吃不消?因為我們都喜歡好聽的——當然我們也深知「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但是事到臨頭,總是把持不住自己。「拍馬」早已發展成一門「秘笈」級別的學問,如運用得好,即便是孔子再世,也禁不起「陣陣馬風」的熏染,開始飄飄然了。

  佛陀世間虛空之中的種種「風」,進行過深入的觀察。他將這些風歸納為多種,並借虛空之風作出很好的譬喻。他說,「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毗濕波風(普遍吹起之風)、鞞嵐婆風(吹於高空之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旋轉風、龍捲風)」,當我們「身中受風」時,就會生起種種感受,所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感受,就像虛空之中種種風起一樣。如果我們意志堅定,或者沒有很好自我省察能力,就很容易自尋煩惱佛陀將這些「受」劃分為多種,總的歸納為三受,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在這基礎上,佛陀又細分為「心、食、貪、出要」四個類型,所謂「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

  對於這些如空中之風的種種受,我們應該秉持何種心態呢?佛陀教導我們說,「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在這里世尊教給了我們修學的次第法門,主要有三點,第一,要做到「勤方便」,就是要千方百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多修習多鍛煉自己,不要使自己身心放逸,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大家都很忙,平時沒有時間學佛修行——事實這是狡辯之辭,「工作忙」與「學佛修行」並沒有實質性衝突,「搬柴運水悉圓通」,「忙」本身也是一種修行過程。第二,要心懷「正智」,時刻保持這份正智,不要讓邪智佔了上風。現實中的情形往往是,有些人意志堅定,這山望著那山高,在自己修行遇到障礙,或者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時,就會心生退轉,或者轉修他宗,這都是缺乏正智的結果。第三,要擁有「黠慧」,在心中使智慧常存,學會並善於觀察與分別(針對煩惱心念,包括自己的行為言談舉止)。「黠慧」不是小聰明,不是投機鑽營,而是一種了不起的大智慧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講到過「五度為盲,般若為眼」,縱然我們行菩薩道(抑或是自己本份修行事業),都需要有黠慧」作指引。黠慧像茫茫大海中航行中的航標燈,時刻指引著我正確航行。在修行道路中,如果沒有「黠慧」作指引,哪怕是我們作再多的努力,也是事倍功半,甚至白費功夫,毫無成效。因此,對於世間諸風諸受,我們要記住上述三點,真正做到在「八風」面前,我們猶如磐石般巋然不動。(9月20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