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B 第546經(澡罐杖經):本經是梵志與迦旃延尊者之間的對話。

  第546經(澡罐杖經):本經是梵志與迦旃延尊者之間的對話。

  一位梵志(泛指修行者)名叫執澡罐杖,在某一天拜訪摩訶迦旃延尊者,向尊者請教一些問題:「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國王國王之間、婆羅門居士(居家婆羅門)之間的爭論?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有多種答案,比如說我們可以說是見解不同,政治傾向不同,或者是出於維護各自最根本利益等等。我想這些答案都可以成立,然而佛教作為一門側重於解決人類心理問題的宗教,顯然不能從政治學、社會學或者歷史學的角度來回答這些,否則便失去了其應有的特色。摩訶迦旃延作為佛陀出色的大弟子之一,他的回答著眼於人類貪欲:「貪欲系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出家人之間是出於何種原因而爭論不休呢?難道也是因為貪欲嗎?摩訶迦旃延對此的回答是:「以見欲系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這里的「見欲」,是執著於各自的見解。比如說,有的教派主張有我、有常、有斷、有滅,而另一教派則主張無我無常、無有斷無有滅。大家誰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見解(信仰),故而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此時的爭論,已經超越了物質層面也就是與一般意義上的「貪欲」是不同的——一般的「貪欲」主要指物質利養方面。相比之下,一個人可以做到淡泊名利、粗茶淡飯,可以放棄榮華富貴、錦衣玉食而過著平常人的日子,但是如果讓他放棄自己的見解,拋棄自己的信仰則是相當困難的。為何?信仰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精神支柱;如果一旦喪失了信仰(或者說理想),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極其平庸的人人類如果失去信仰(或沒有理想報負),其結果必然是獸性的增益而人性的減損。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類若是恢復了獸性而失去了人性,什麼壞事不出來?如果我們貪求於物慾感官的享受,而忽視了理想信仰的訴求,其結果不僅僅是諍訟紛起,更是天下永無寧日了。更進一步說,若世人皆能離此「貪欲系著」與「見欲系著」,而同歸於佛法大道自然天下泰平,滿街皆為祖師,遍地同是聖人。(11月6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