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C 第547經(宿士經):本經敘述何為真正的「宿士」。

  第547經(宿士經):本經敘述何為真正的「宿士」。

  何謂宿士?一般是指老成飽學之士。當然,從傳統意義上講,既為「宿」,一是指男士居多,而是有年齡界限,年紀輕者則不大會被人尊稱為「宿士」;三是有一定的學修涵養,斗大字不識一籮筐,恐怕也沒有「宿士」之說。我們常說「禪門耆宿」,耆即老,說文稱「六士曰耆」,看來還是有年齡限制。從這種意義上講,古印度對於宿士認識,與中國古代也大致相當,本經開篇就談到這個問題

  在某一時期,有眾多比丘集於祇樹給孤獨園的食堂,在幹什麼呢?「為持衣事」,即大家都在商量著如何縫制三衣的事情。按照佛教古制,比丘們在夏安居結束之前,都有一個集體縫制三衣的聚合活動。等三衣都縫制好了,大家便可以外出雲遊,各奔東西。有時候佛陀還親自縫制衣服,也幫助其他比丘制衣,這些事在原始經典中多有敘述。

  正當大家議論正濃時,有一位梵志「年耆根熟」,詣食堂所,「於一面拄杖而住」。老人家站在那裡一言不發,似乎在等待著什麼。諸比丘也見到了這位老者也沒主動向他打招呼。老梵志見狀,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便語諸比丘言:「諸長老!汝等何故見老宿士不共語問訊,恭敬命坐?」言下之意,是指責師付們不講規矩,不尊重老人家。

  此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座,他聽後對梵志說:「我法有宿老來,皆共語問訊,恭敬禮拜,命之令坐。」意思是說,在佛法中的確有尊老的傳統,即凡是有耆宿大德前來造訪,大家都要客客氣氣地上前打招呼,然後恭敬禮拜請其上坐。

  這位老梵志一聽,說對呀,你們既然知道這個規距,為什麼見到我還不理不睬的?「我見此眾中無有老於我者,不恭敬禮拜、命坐,汝雲何言:我法見有宿老,恭敬禮拜,命其令坐?」——這豈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然而迦旃延對此卻不以為然,因為老梵志所說的「宿士」,與佛教里「宿士」含義卻毫不相干。迦旃延說:「若有耆年八十、九十,發白齒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色白發黑,盛壯美滿,而彼成就耆年法者,為宿士數。」這里所講的「宿士」並不能單純將年紀作為衡量標準。八、九十歲的老者未必具備宿士的資格,而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也有堪當宿士的稱號。那麼衡量宿士的最主要標準是什麼?經中給出明確的答案

  「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發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雖年二十五,膚白發黑,盛壯美色,於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發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

  從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教對於「宿士」的要求很高,僅憑一把年紀就想被他人尊稱為宿士,實在過於勉強。因此這位老梵志聞迦旃延言後,也自知資格差得遠,便說:「如尊者所說義,我自省察,雖老則少;汝等雖少,成耆年法。」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用在這里也是十分恰當的。(11月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