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經(迦梨經):本經是居家優婆夷與摩訶迦旃延尊者之間的問答偈語錄。
本經有些復雜,過去佛教大德喜歡用偈語的方式相互問答。在某一時期,佛住舍衛國的祇園精舍,而摩訶迦旃延尊者則居住於阿槃提國的某一處精舍。阿槃提國位於西印度頻闍耶山脈之北,憍賞彌國之西,而舍衛國則居中印度,看來二地的距離不近。迦旃延尊者早上外出乞食,「至迦梨迦優婆夷舍」,(「迦梨迦優婆夷」是人名;另解,「優婆夷」是居家女居士,「迦梨迦」是該女居士名,從上下文經句解讀,後一種解讀更符合經義)。這位優婆夷對迦旃延尊者很恭敬很客氣,頂禮後就向迦旃延尊者請教一事:「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就是說一位名叫「僧耆多」的童女,曾經請教過佛陀法義——具體請教些什麼內容,只能從佛陀回答的偈頌中找答案。佛陀用偈頌的形式對僧耆多童女的問題進行解答。這位優婆夷不知從何處聽聞了這個偈頌,但是她弄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今天正好遇見迦旃延尊者,時機難得,所以特地向迦旃延尊者請教。這個偈頌是:
如果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此偈頌,大致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內心常存於真實究竟之義,那麼就呈寂滅之相而一心不亂。此時,我們面上呈端色可愛之色,行為處世就會遠離伴黨瞭然一身,來去自如,無牽無掛。這里的「伴黨」,可理解為世間的夥伴。夥伴本來是好事,可是一旦結而為黨,就為與利益相牽連,有利益便會有諍訟,因此出家人應該遠離伴黨的,搞伴黨,搞個人小圈子,給每個成員都貼上標簽,並不是什麼好事。當然,伴黨為善,倒也無妨;倘伴黨為惡,其遺禍可就大了。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會有伴黨呢?還是我們沒有做到「實義存於心」,沒有做到真正的「寂滅」,沒有做到心塵不起。
迦旃延對這句偈的認識是從禪定的境界層次角度入手的。他講到了十遍處,第一便是地一切入處(地遍處)——以廣大平整的地面作為專註對象(所緣)的禪定。然後將「地」轉換成「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共計十處。迦旃延說:「若沙門婆羅門於地(十遍處)一切入處正受(禪定),此則無上,為求此果,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得真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若有沙門婆羅門乃至於識處一切入處正受,清凈鮮白者,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是則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善見、善入。」
以十種對象(六大外加四色)為禪修觀想的對象,觀想其遍一切的假想觀,目的是「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觀想未必能得到實際的利益,但是我們一旦「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情況就不同了,此時便會逐漸得到「真實義」,且這種真實義一旦存於心,便會寂滅而不亂,便會沉浸於無上的禪樂之中。不過從經文中我似乎隱約地感受出,佛陀的這些偈頌,似乎對當時僧界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現象所提出的批評,即「伴黨」既可理解為我們需要對治的煩惱,亦可理解為現實存在的僧團派系情形。(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