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三)
604經(阿育王因緣經):本經敘述阿育王的出世以及贊佛供僧的種種因緣。
《雜阿含》的604經自成一卷,重點敘述阿育王出生前後的一些因緣事跡。從經中的一些敘述來看,顯然帶有一些附會的成份。在印度歷史上,的確有阿育王這個人,一般稱其為無憂王,他是中印度摩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世王。關於阿育王是具體生活在什麼年代,現在也只是大致推測。有的說是佛滅後百餘年,有的說是二百餘年,也有的稱是三百餘年。然雖有多說,但就碑文所載考證,可以推定阿育王大概是西元前260年左右出世。根據北方所傳,阿育王是佛滅後一百年出世,與大天為同一時代的人。然而若依南傳佛教所說,有二阿育王,一是佛滅一百年的迦羅阿育王,一是佛滅二百年的達磨阿育王。若再根據《善見律毗婆沙》的記載,阿育王即位後第十八年(即佛法傳入錫蘭時),是佛滅後二三六年。一般認為這一年是西元前252年,因此,阿育王的在位,應是西元前271~233年之間。
關於阿育王事跡的歷史記載很多。有關阿育王奉佛的原因,主要是源於他幼時狂暴,而且是位好戰分子。登上王位後,更是極其殘暴,殺戮大臣和婦女,並建造牢獄,殘害無辜百姓,因此被稱為旃陀(暴惡)阿育王。後來在一場據《大摩崖法敕》所記,王即位後第八年,為征服羯利伽,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與悲慘,人民流離失所,生妻塗炭,於是對自己的殘暴深表懺悔,開始對佛教產生起堅固的信仰。從此以後,他力圖用佛教的「法」的精神來統一古印度,而放棄用武力征服對方,即「依法所得的勝利乃是最上的勝利」。在其後半生,被譽為「達磨(正法)阿育王」之稱。
阿育王在位時對佛教的主要功德,根據我個人的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寺立塔。據傳其於國內建造八萬四千僧伽藍,並造八萬四千座佛塔。
第二,佛典結集。其即位後的第十七年,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以止犍連子帝須為上座,參與者共有長老一千餘人,歷經九個月遂成。
第三,弘闡佛法。阿育王在位期間,在國內外大力弘揚佛法,推行「法」的治國理念。據稱其派遣很多大德高僧至罽賓、犍陀羅國、雪山邊國乃至師子國從事傳道工作。據說其正法之音還遠播到敘利亞、埃及、馬其頓等國。
第四,廣行善事。王即位後,共行二十六次特赦,禁止濫殺生,遍廣布施,在路旁植樹鑿井,晚年後將財寶悉數散盡,供養僧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