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六)~C 654~659經(慧根經)、660經:此六經重點敘述五根中的慧根,強調慧根的重要性。

  漫說《雜阿含》(二十六)~c   

  654~659經(慧根經)、660經:此六經重點敘述五根中的慧根,強調慧根的重要性。

  654經:「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為什麼五根當以慧根為首?因為慧根乃可以達到解脫,其他四根為礎基,唯為修得慧根才能談得上解脫,否則仍處於有學之位,以慧根來指導其他四根,如此修持方不會走樣,不會步入邪道。655經:「……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到656經對慧根作用談得更具體些:「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就是說慧根成就,再返過來修信根,就會使得信根很牢固,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此是說慧根與其他四根之間的相互聯系,慧根成就,其他四根自然得以成就。657經繼續對五根加以說明,並強調慧根的重要性:「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這裡所講的信根,並非完全是指對於佛法生起信念,而是更狹義的出離生死。有時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前的佛教弘法活動中,往往注重於對人生意義的思索,主要內容是幫助人們克服心理障礙和睦人際關係,調整好心態,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與學習。如果說著眼於現實社會,如此弘法也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這種弘法也僅僅限於善巧方便之列,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由「生厭」最後達到「出離」,如果在弘法過程中沒有將這條主線貫穿進去,不能不說是某種缺憾。657經中所說的,世間並不是我們眼中所看的那般美好事實上是充滿著痛苦與煎熬。所謂「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大家若皆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這個「涅槃」恐怕也永遠與我們絕緣。所以這裡的「信」,是對涅槃產生信念,不是讓我們對所謂的吉祥人生充滿著信心——此二者是有著顯著區別的。

  658經繼續前經的內容,重點是解釋五根,比如說,成就信根,就不會為天魔外道所左右、所折伏。這裡的「信」,則是指佛法堅固信念。「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而在五根之中,當然是以慧根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在659經中,對五根的解釋與前釋則稍有差異,但與前釋一脈相承,並不沖突:

  1、信根:若聖弟子如來初發菩提所得信心,是名信根;

  2、精進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

  3、念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

  4、定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

  5、慧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這裡所強調的是「於如來初發菩提心」,也就是出家未久的比丘對於出家比丘而言,修習五根是很重要的。這裡的「念」,似乎並沒有專指四念處。但是我們聯繫到前面的經文阿難有一次請教佛陀對於出家的善男子當以何法教誡他們?佛陀明確指出要以四念處教誡他們。從這個角度上可以得知,這裡的「念」,也可以視其為四念處。而所謂的「定」,只能說是一種初級的定力,似乎不能說就是指四禪八定。對於發心比丘而言,若一下子修習到四禪恐怕有些吃力。依據前經(646經)的說法,慧根是指對於四聖諦的了知。四聖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搞明白的,它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因此這裡的「慧」,似乎可以理解為出家後所具備的與出家前完全不同的「思惟方式」或「指導思想」。這種方式已完全超越了對於物慾的索取與佔有,而是立足於此生的解脫目標。這也就是660經所講的,修習五根可以將「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苦斷」。以「苦斷」視作我們的修習目標,可以說是我們最根本學佛指南。離開「苦斷」,就談不上什麼解脫,同時所有的弘法行為,也就去了根基所系,與佛陀本懷自然是南轅北轍,毫不搭界。(2月14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