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788經(向聖經)敘述若心向於邪,則會違背於法;而心向於八聖道,則合乎於法。「若比丘心向邪者,違背於法,不樂於法;若向正者,心樂於法,不違於法。」787經亦作如是說:「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比如說邪見,「謂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令人不喜愛的惡果、令人不會懷念、不適於心之果)。所以者何?以見惡故,謂邪見。」既然有邪見在先,那麼其他諸如邪志、邪語等皆隨之而來,這叫「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這裡所講的邪見所引起的後果自然延伸到身口意三方面,即身業所見,口業所見乃至意業所見,皆為邪見。788經亦是講「向邪者違於法」,而「向正者樂於法」。關於八邪法,佛陀舉一譬喻:「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對於八正法呢?佛陀說:「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這裡所講的,實際上就是一個「種瓜種豆」的老話題。在這個世界上迄今為止,誰也不會相信種瓜能結出豆來。在正常自然條件下,種下是甜種子收獲的自然也是甜果實,而種下的苦果收獲也不大可能收到甘甜的果實。而正見就好比甘甜的果實,邪見就如同苦澀的果實。一個人若是在知見方面產生了問題(即邪見),那麼後面的諸如志語業命等均會出現問題,最終也只能收到苦澀的果實。在總結786~788三經時,佛陀歸結為一偈,即「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相反,若「正見增長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擁有正見,便不可能再墮入於三惡道,這是最基本的保證。
第789經是生聞婆羅讓請教佛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佛陀在回答這個問題是,將「正見」區分為兩種,即世俗有漏正見和出世間的無漏正見。有漏正見趣向於善趣,即人天之道,「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既然「自知不受後有」,便是不會再受生於人間,而於上生天界繼續修行,這就是三果位的阿那含。從這個角度上講,即便是三果阿那含,也是屬於有漏正見。而無漏正見則能正盡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在這裡所說的出世間正見,乃是對於四聖諦的正確思惟與觀察,並且已經做到了盡諸苦際,也就是證得了四果阿羅漢之位。與正見相同,其他七道分也是可以劃分為世間與出世間兩種。
790~793經講何謂正、邪,何謂邪道與正道?「邪」就是地獄、畜生與餓鬼;「正」就是人、天、涅槃。邪道就是八邪道,正道就是八正道。以此類推,十善為正道,十惡和五逆罪或五無間罪為邪道為邪道(五無間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一個人若犯了五逆罪,恐怕花大力氣懺悔也無濟於事,死後墮入地獄在所難免。793經敘述八邪道會順生死之流,而八正道則逆生死之流.
794~796經,此三經敘述何謂沙門、沙門法及沙門果、沙門義。沙門法是八正道,「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就是身為沙門,修習八正道乃天經地義,理所應當;所謂沙門義,乃是「貪欲永盡,嗔恚、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身為沙門,修習八正道,斷除三毒,乃時份內之事;而所謂沙門果,乃是一果至四果。因此從此三經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出家沙門以修習八正道、斷諸煩惱為要義,入手之處當以斷除貪嗔痴為首,而修習的果位乃是一位至四果。當四果修習圓滿時,便可以稱之為名實相副的大沙門。(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