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一)~C 873經敘述四種調伏眾,分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與優婆夷。

  873經敘述四種調伏眾,分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與優婆夷。佛稱讚此四種調伏眾為「善眾」,所謂「若才辯無畏多聞通達法,行法次法向,是則為善眾。」除此外,像諸如能夠攝持凈戒,能夠做到博聞多知,能夠對佛法僧三者生起堅定信仰(指居士),都可以納入到「善眾」的范疇。其他諸如柔和無畏通達法、說法、法次法向、隨順法行等等,皆可以稱之為善眾。對於這些善眾們,他們就好日光那樣,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並且還可以給別人以光亮和溫暖,也就是自利與利他能夠二者兼顧。

  874經講三種子,所謂「隨生子」、「勝生子」、「下生子」。所謂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子亦隨學不殺、不盜……」。這里有兩種情況,首先便是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父母一生老實忠厚,他們的孩子一般不會壞到哪兒去;第二種便是家庭環境的影響,這種環境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身教和言教並進,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在這里父母持戒子女也能持戒,一般稱之為「佛化家庭」。第二種是勝生子,所謂「勝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不殺……不飲酒戒」。在這里父母子女相比,差距就產生了父母對於五戒不能持,子女卻能夠把戒條奉行得很好,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然,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這就是「下生子」。「若子父母不殺……不飲酒戒,子不能受」,父母能夠做到,子女卻做不到。這種情況很多,時下尤為明顯——具體就不再展開了,免得啰嗦。當子女的,我覺得盡量能夠讓父母省省心,而不要讓他們為自己的事情操心傷神。現如今能夠做到「隨生子」的標准,已經十分難得;倘若能達到「勝生子」,則更為稀有;盡量不要去當一代不如一代(如啃老族)的「下生子」。正如偈頌所說:「生隨及生上,智父之所欲;生下非所須,以不紹繼故。為人之子,當作優婆塞,於佛法僧寶,勤修清凈心,雲除星光顯,光榮眷屬眾。」中國傳統講「衣錦還鄉」,講「光宗耀祖」。依本經看來,人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做一名虔誠奉佛的優婆塞。居家信佛須持守五戒,這個五戒範圍極廣。比如說戒殺,我們可以理解為處處替民著想,為民作主,心裡時刻裝著百姓;戒盜,即立足本職,不貪不受賄,不巧取豪奪,不魚肉蒼黎;不邪淫,可以理解為作風正派,不沾花惹草,夫婦相互忠誠不二;不僱主,可以解釋為實事求是,不迎合不溜須不謅媚,敢於講真話,講實話;不飲酒即不貪杯,不沉緬於無謂應酬,不大吃大喝……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於五戒內容也要作些符合時代要求的適宜闡解。佛教自古以來就有很強自我適應性,自身生命力旺盛,不保守僵化,不固步自封。這也是佛教歷經二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輝的根本原因所在。(4.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