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經與907經在內容方面有些相近:有位「戰鬥活聚落主」(「戰鬥活」即以戰鬥為生活即職業軍人;聚落主即兼任地方行政長官)來請教佛:「我聞古昔戰鬥活耆年宿士作是言:若戰鬥活,身被重鎧,手執利器,將士先猗,堪能方便摧伏怨敵,緣此業報,生箭降伏天。於瞿曇法中,其義雲何?」佛陀對此的觀點是:「若戰鬥活,身被甲胄,為戰士先鋒,堪能方便是摧伏怨敵,此人豈不先起傷害之心,欲攝縛枷鎖,斫刺殺害於彼耶?」從這里可以看出,佛陀的政治理念是不主張用戰爭的方法來制止戰爭,或者說試圖用戰鬥的辦法來獲得和平,那是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一位職業軍人,當他身披鎧甲之時,就說明他已經有了上陣殺敵的思想准備,此時他的心中為熊熊仇火與騰騰殺氣所填斥,而不會有絲毫的慈悲之心,而這完全不符合佛陀所構築的政治藍圖。在佛陀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上之道。當摩揭陀的禹舍大臣准備在華氏城修築城防工事以防範跋耆國的進攻時,佛陀對此明確表示反對,他盛讚跋耆國是尊重傳統的一個國度,而這個國度注重禮儀,民風淳樸,對知識與文化以及宗教信仰都很尊重,人民安居樂業。對於這樣的國家,我們有必要再用重兵去防範嗎?而轉輪聖王的應世,全是佛陀對戰爭觀點的集中體現。轉輪王一旦應世,便可擁有七寶。他雖然擁有強大的四種兵,卻毫無用場,原因是他的軍隊並不是用來打仗,而是用來幫助別的國家建立德化國家的友好使臣。當他的軍隊抵達任何一個陌生的國家,人民都會湧上街頭田壟,由衷表示隆重而熱烈的歡迎。
從佛陀對「戰鬥活」(武士階層)死後升天的意思表示,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佛陀對於治國理念的某些蛛絲馬跡。種種跡象表明,佛陀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對戰爭、主張和平的思想先驅。在他的政治理想中,除了尊重本國的優良傳統、尊重民間宗教信仰和以德治國以外,似乎更傾向於治國者的個人魅力的積極表達,轉輪聖王便是此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從這里我們也可以隱約看出佛陀的這一主張與韋伯所描述的「卡里斯瑪」 (christmas,精神領袖)是多麼的相近。卡里斯瑪具有超人而神奇的人格魅力,「他被認為天分過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特別非凡的、任何其他人無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質,或者被視為神靈差遣的,或者被神為楷模,因此也被視為『領袖』」。(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這種個人魅力型統治具有幾個鮮明的特徵:第一,魅力的適用是由被統治者承認決定的,這種承認是由實際的考驗——原先總是由奇跡保障的,自由的,產生於獻身於默示、對英雄的崇拜和對領袖的信賴。第二,倘若實際考驗不能維持長久,則表明「領袖」被他的主子所遺棄,或者英雄喪失其魅力,倘若他的領導沒有帶給被統治者以幸福安康,那麼他的魅力型權威的機會就會消失殆盡。第三,社區統治團體是一種感情的共同體。此類似於佛陀所提倡的跋耆國的優良傳統。魅力統治者的行政管理班子並非「官員」,也不是「家臣」或「奴僕」,它是按照魅力的品質選擇的,即阿育王那般所推行的以「達磨」(法)——「和平」或「天下為公」來治理國家。第四,純粹的魅力對經濟尤其陌生,這便是「天下同有」或按需分配體制的翻版。每人都有奉獻的天職或使命,而不在於他獲取多少來衡量。在這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或者用詞不當)不存在隸屬關係,他們既是兄弟,也是合作夥伴。當一個人家裡的糧食不足以支撐到來年穀子成熟的時候,他的兄弟——國王或大臣都會主動上門問候並伸出援助之手:「沒問題,兄弟,明天你就會與我吃上相同的可口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