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二)~J 916經 刀師氏來到佛所,佛陀問他...

  916經仍為刀師氏來到佛所,佛陀問他:「欲何所論?尼揵若提子為何所說?」刀師氏回答:「彼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如是盜、邪淫妄語皆墮泥犁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此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不單佛教主不殺生五戒,尼揵子(裸形外道)也主張五戒。雖然二者在名目上相同,在思想旨趣上卻大相徑庭。比如說尼乾子講觸犯四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則會墮生於地獄當中。這句話從表面上看並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佛陀卻指出這種觀點錯誤的。以殺生為例,殺生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身殺而心未殺,一種是心殺而身未殺,一種是身心俱殺。第一種情況可視為無心殺生(在法律上講過失殺人),比如說我們在野外走路,一不留神踩死了一些昆蟲等小動物,這也是殺生,然而並無刻意殺生之說。第種情況是沒有殺生事實,卻產生了殺生意念,在法律上這種意念行為不能算犯罪,頂多就是違反了倫理道德規範,可是在佛教界看來,這可是項重罪,完全屬於一種惡業範圍。第三種情況標準殺生,不僅有殺生的行為,更有殺生意念動機,這種行為可是說是殺業中後果最為嚴重的。此外,像隨喜殺、讚歎殺,都可歸於此類。

  在三類殺生當中,第一種算不上是真正的殺生行為。如果說殺生都一律要墮落到地獄當中去,豈不是我們地球上絕大部的人都要墮入地獄了?而這種說法,實際上就等同於從來沒有任何人墮生於地獄之中,因此佛陀說,如果真像尼乾子所說的那樣,「則無有眾生墮泥犁中」,因為我們無法把握和判斷「何等眾生於一切時有心殺生?復於何時有心不殺生?乃至何時有心妄語?何時有心不妄語?」即我們根本無法知曉何時是有殺生,何時是有不殺生。如果說我們每天之中有殺生為少,而有心不殺生為多,就又是等於是說「無有人墮於泥犁中」。佛陀作此判斷的依據是,那位尼乾子大師並沒有獲得最高的解脫他不可能也無資格做出「殺生皆墮泥犁」的記說。佛陀在教導弟子時,一般只會教導他們不要去殺生乃至不要去妄語,所謂「常為眾生呵責殺生,讚歎不殺」,卻從來不會去隨意記說「殺生墮泥犁」。對於比丘而言,如果心中存有殺生念頭,便要「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而對於存心不殺生之念,則應「無怨無憎,心生隨喜」。對普天之下一眾生心存無量的慈悲,所謂「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嗔恚,廣大無量,滿於諸方,具足正受住」,是可謂真正的不殺生

  此外,本經還有兩個要點:

  1、經中列出了五戒中的前四戒與四無量心之間的關係

  以慈心對治殺生,以悲心對治偷盜,以喜心對治邪淫,以舍心對治妄語

  2、在早期經典中一般只講四戒,對「飲酒」似乎沒有特別的規定。或者說在佛陀住世的前期,比丘私自飲酒情況比較少見,而且也很少有因飲酒發生了一些犯罪行為,故而未將飲酒列入性戒(根本戒)之中。後來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飲酒開始影響到僧侶的整體崇高形象,故而將其列為專條而加以禁絕。(5.1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