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五)~N 988經敘述天帝釋向佛問法

  988經與989經二經主要敘述天帝釋的一些事情。關於天帝釋的一些事跡,對佛法稍有涉獵的佛弟子均有不同程序的了解。若從一個佛學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他基本上可以劃歸為神話人物之列,屬於虛幻型。因為誰也沒有見到過他的真面目,而且也沒有任何人能足以證明天帝釋的真實存在。研究者甚至可以進一步推論,比如說佛陀天帝之名而增加宗教的神秘性,甚而藉此闡述佛陀哲學思想政治態度,等等。我不佛學研究者,因此只能憑自己對天帝釋的一些感性了解,還略加歸納。從其來源來說,天帝之名並非佛陀獨創,印度自古有之,最初歸為印度大神,後來被佛教所吸收,列為佛陀護法之列。其次,天帝釋在佛經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無論是原始經典,還是後期的北傳、藏傳教籍,都可以找到天帝釋(或釋提桓因)的身影。第三,天帝釋對佛教貢獻很大,成為佛教的忠實護法。從人間來講,須達長者(給孤獨長者)算是第一護法;從天上而言,天帝釋乃為護法第一。佛陀成佛之初,曾經為是否為眾生說法之事躊躇過,後來天帝主動佛說法;佛陀曾經遭受不白之冤,也是天帝釋及時出面澄清是非,還佛清白。第四,天帝釋對佛法很懂,經中記載其經常在天宮中的普勝殿為諸天眾開演佛法。最後一點,天帝釋似乎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和平主義者,據說他帶領天兵,與阿修羅打了很多年的仗,彼此互有輸贏。我們在阿含諸經中(《長阿含經·世記經》,可看到帝釋天威猛的一面。

  988經敘述天帝釋向佛問法:「世尊世尊曾於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釋、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雲何為比丘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佛陀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謂比丘若所有受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彼諸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出如實知;如實知已,觀察彼受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如是觀察已,則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第一步,從對「受」的感知出發,進而充分認識「受」;第二步,分析「受」的集滅味,得出的結論為「受」具備種種過患;第三步,進一步對「受」作出深入的體察與感悟,即能觀察到「受」的無常生滅。這裡的所說的「受」,即苦樂等三受。我們可以說苦受肯定是不好的,甚至也可以說樂受也是不好的,但是若說「不苦不樂受」(舍受,領納不違亦不之境相,而舍離苦、樂之感)也是無常之法,似乎難以理解。然而我們細想一下,一個人若是既無苦受也無樂受,這不是百無聊賴,幾近於麻木的植物人了嗎?我們常說一個人「行屍走肉」以及那些「屍位素餐」的人,恐怕就接近於「不苦不樂受」了。因此三受均為無常變異之法,並無實在之自性佛陀在這裡告之天帝釋,若認識到三受為無常生滅法,做到「離欲」(不會為三受所左右),進而做到「滅盡」與「觀舍」,這樣就可以窮盡苦際了。

  989經敘述目犍連於後夜時分起來經行,「見有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於是就去請教於佛。佛陀為之解答說是「昨暮後夜,釋提桓因來詣我所,稽道作禮,退坐一面」,說明這道光明天帝釋所為。天神一般夜間降臨,而且都「身諸光明」,似乎為常態。(7.2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