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六)~C 995經至1022經共計28經,此28個小經均與「天子」(天上的臣民)有關。

  995經至1022經共計28經,此28個小經均與「天子」(天上的臣民)有關。雖說這些經典,絕大多數都是佛陀與諸天子之間的對話。與天上人對話,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科技發達了,我們已知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體上目前尚未發現生命的跡象,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佛經中所蘊含的甚深法義。995經中,天子見問比丘這樣一個問題:「阿練若比丘,住於空閑處,寂靜梵行,於一坐而食,以何因緣故,顏色特鮮明?」大意是說比丘清凈空閑之處修行,雖日中僅一食,可是看上去氣色仍然十分好,面顏十分滋潤,這其中有什麼訣竅嗎?佛陀是這樣回答:「於過於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這是一個人所持的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即無憂於過去,不憧憬於未來,而對於當下,則是隨遇而安,沒有絲毫的抱怨。這種心態,可以說已經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地步。一個人如果喜歡運動,喜歡搞派對,喜歡場面紅火熱鬧,而且喜歡攀比,喜歡胡思亂想,那麼身心肯定不會安寧,能量消耗必然巨大。相反,如若一個人喜歡圖個清凈,而所謂清心寡慾,無有奢求,此人定然不會把自己折騰得心力交瘁。連顏回尚能「簞食瓢飲」,出家比丘難道連日中一食都堅持不住?關鍵因素是在於心態的好壞。出家比丘並非主張吃得越少越好,而是要做到「飯食知量」,即一個「度」的把握。如何控制「度」的火候呢?這要靠我們的「正智」的英明指揮。相反,如果一個人意志力不強,就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即「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斷生草」。本來我們的善根就好像春天的初生的草兒那般幼嫩,又如何經得起嚴酷冰雹的摧殘?佛教反對相面、算命和占卜,但是佛教對這些從未徹底予以否定。「相由心生」不僅符合當今科學道理,也符合佛教「萬法唯心」的根本思想。因此,一個人相貌的好壞,除了遺傳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也會受到其心境的巨大影響。(7.2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