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經敘述一位名叫毗舍佉的尊者為大眾比丘說法,得到了佛陀的高度贊嘆。「時,有尊者毗舍佉般闍梨子,集供養堂,為眾多比丘說法」。根據經典記載,祇園精舍佔地約為八十頃,一頃按100畝計,那麼祇園精舍的佔地面積是比較大的。精舍內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以及諸房舍。園林中央為香室(佛殿),周圍有八十小房。而此供養堂,估計與現在寺院里的大齋堂有些相仿。看來這位毗舍佉尊者很善於說法,大眾都挺愛聽。經中說他「言辭滿足,妙音清徹,句味辯正,隨智慧說,聽者樂聞」,說明這位老法師中氣十足,吐字清晰,在表達上條理分明。更重要的是,這位尊者是「句味辯正,隨智慧說」,「無所依說,顯現深義」。在正確理解領會的基礎上,能夠隨機發揮,做到契理契機,所以大家都很樂意聽,百聽不厭,「令諸比丘一心專聽」。
這位毗舍佉尊者為大眾宣說佛法之事,佛陀知道不知道呢?我想肯定是知道的——因為大家都很愛聽,聽了以後肯定會向他人誇贊說某某法師說法是如何如何了不起。再說同在祇園精舍內,大家同住一屋檐下,對於精舍內發生的事情,佛陀能不知道么?不大可能。但是有一條可以肯定,佛陀沒有親自往供養堂聽聞毗舍佉尊者的說法——在佛陀面前,哪個弟子敢班門弄斧地講經說法呢?除非得到佛陀的授權或委託,否則這種概率微乎其微。
但是佛陀具備了五眼六通,他可以運用天耳神通,毫不費力地洞悉一切細微聲音。經中說「世尊入晝正受(禪定),以凈天耳過於人耳,聞說法聲」。世尊聽了一會兒,覺得講得挺好,於是「從三昧起,往詣講堂,於大眾前坐」。毗舍佉尊者以及眾比丘一見世尊來了,紛紛恭敬起立,向佛陀合掌問訊。佛陀招手示意大家落下,然後對毗舍佉尊者說:
「善哉!善哉!毗舍佉!汝能為諸比丘於此供養堂,為眾多比丘說法,言辭滿足,乃至顯現深義,令諸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汝當數數(經常)為諸比丘如是說法,令諸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當得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我們往往會說佛陀是位偉大的教育家,這絕非空洞的吹捧。對於弟子們的優點和長處,佛陀都會及時且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和支持。比如說像毗舍佉尊者,可以說他只是佛陀眾多弟子中的普通一員而已,並不在十大弟子之列。然而佛陀並因為他表現得並不怎麼突出而忽視他、疏離他。相反,只要是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以及他人的進步,佛陀都會送上「善哉!善哉!」的嘖嘖贊嘆之語,這叫自利利他。從自利來說,「言辭滿足,顯現深義」,這對提高自身的修為、進一步鍛煉和提升自己,意義非凡。從利他而言,「令諸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大家喜歡聽,而且還依聞樂行,這是穩定僧團隊伍、構建和諧僧團的積極因素。所以佛陀鼓勵毗舍佉要「數數為諸比丘如是說法」,它的巨大現實利益便是「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僧團需要團結,更需要和諧相處,「以無事為興隆」。只要是有利於僧眾的和睦相處與和平發展,並在此基礎上的做到僧團大眾的共同進步邁向解脫大道各種舉措,佛陀都會不遺於力地予以支持與贊嘆。故而佛陀鼓勵和贊嘆弟子們多多講經說法,讓自己開顯智慧,更使他人獲得開悟解脫,自他兩利。因此佛陀最後說偈道:「若不說法者,愚智雜難分,此愚此智慧,無由自顯現,善說清涼法,因說智乃彰。說法為明照,光顯大仙幢,善說為仙幢,法為羅漢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