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王與天帝釋之間經常發動戰爭,但是有時關係又挺不錯。這就應了那句話,叫世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為什麼?利與益也,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外乎一個「利」字。阿修羅天性好鬥,這個不假;但好鬥總需要一個理由,不可能無緣無故地跟別人發生戰鬥。退一步說,阿修羅最喜歡找忉利天打仗,為什麼不到人間來跟我們人類打一仗呢?大約是從實力上講,阿修羅與帝釋天勢均力敵,若是阿修羅真要帶著傢伙到人間來鬧事,看來也占不到什麼便宜。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便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科幻片。「阿凡達」本身即有「化身」之義,大約是借用了佛教的三身之一的「化身」。在劇中,人類地球上的戰機的確給了潘多拉星球居住的物種們帶來了巨大的創傷。我想,阿修羅們所謂的四個兵種,在人類目前擁有的核彈武器面前,似乎也占不到什麼便宜。這些都是題外話,不作多說。
阿修羅王在佛陀面前所謂的偈是:「人當勤方便,必令利滿足;是利滿足已,何須復方便?」人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勤奮努力呢?主要還是要使自己獲得哪一方面的好處(利);只要獲利這個目的達到,其他方面倒是其次。我們說某個人「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甚至還有更美的事,叫「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不容易,「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中榜天下知」。這還不算美,還需要在中舉之時,再將自己變成乘龍快婿,然後再鳴鑼開道(或者警車開道),一路耀武揚威地朝家鄉駛去,在鄉親們面前好好地露一回臉。如此一來,便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快事」。人混到如此得意境況,復欲何求?阿修羅王之偈的主旨落點在於一個「利」字,為了達到和獲取這個「利」,可以採用種種方便措施,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當「利」達到了,便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去勞神費力了。我想我作如此分析,大體上是符合阿修羅王偈的大意的。
天帝釋向佛陀匯報自己的心得是:「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滿足。是利滿足已,修忍無過上!」大約是天帝釋的偈的落點在於「修忍」二字上面。忍即忍辱,想方設法克制自己的慾望。這一方面是針對阿修羅的嫉妒暴怒,另方面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警示。如果從現實而言,求利是人世間人之本性,即人天生就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這本來並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一味地貪得無厭,那就失去了一定的法度,有違自然法則。所以天帝釋的這個「忍」,可以理解為「適可而止」,或者是「懂得放棄」。古代君王做錯了事,尚會懂得自己懲罰一下自己(帝王凌駕於法律之上,只好自己懲罰自己,此僅具象徵意義),懲罰自己有違天道,這個皇帝當得不利索。而宋代的宋江起事,打著便是「替天行道」的旗號。不過宋江最終底氣不足,成了老黑格爾的「這個」。
佛陀對二偈進行評價:「汝等所說,二說俱善。」世間人為了營生而用種種方便去求取利益,何錯之有?人之常情嘛,故「一切眾生類,悉皆求己利;彼彼諸眾生,各自求所應」。商人求發財,當官的自然是既要把官位做穩了,且要官運亨通,最好還能多博些「火耗」,以補貼日常資用。佛陀在肯定的同時,對阿修羅予以否定,而十分認可天帝釋的觀點: 「是利滿足已,修忍無過上」。為什麼要「修忍」呢?因為「世間諸和合,及與第一義」。「第一義」就是最高真理,什麼是最高真理呢?便是「和合」,用現在的話講,叫「和諧」。怎麼樣才能被稱之為「和合」?即符合一定的「度」。比如說生活水準是「小康」,是安居樂業。如果大家貪心不足,非要人人住高級別墅,開豪華轎車,那就是有點「過」了。不僅沒必要,且十分浪費資源,簡直是瞎折騰。如何才能實現這個「和合」(或「和諧」)呢?從忍辱開始。忍辱是對心性的磨鍊與考驗,也是造就人類高品位、高素養的必經之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口號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要達到「心的和諧」極為不易,首要的任務和關鍵的環節,還是佛教教導我們的忍辱,即「修忍無過上」——世上再也沒有比「修忍」更好的求利手段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