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一)~M 1044經所述的事件發生在佛陀滅度之後不久...

  1044經所講的話題比較沉重,我甚至不願多做分解。本經所述的事件發生佛陀滅度之後不久,當第一次佛經結集之後,阿難尊者率眾多年少比丘至南印度一帶國家游化。而佛陀滅度這年,可能是老天爺也跟著一同哀鳴,以致久旱無雨,簡直是百年一遇的大旱。其直接後果是「世飢饉」,對比丘而言,也必然是「乞食難得」。比丘連飯都吃不上,只好餓著肚子修持道心。對於飢一頓飽一頓的現實,一部分比丘開始堅持不下去了尤其是跟隨在阿難尊者身後的那一批剛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們,「不能善攝諸根,食不知量,不能初夜、後夜精勤禪思,樂著睡眠,常求世利」。正因為全印度正在鬧飢荒,所以年少比丘們把吃飯當成了頭等大事,每天一定要吃得飽飽的,唯恐第二天乞不到食物會餓壞肚皮。如此一來,這些小青年們都不思進取,一門心思琢磨著吃飯(「食不知量」),吃飯喝足後就開始犯困,然後整天睡大覺(「樂著睡眠」)。時間久了,這些人還會老實實當比丘么?幾乎不可能。修行既然沒了指望,要麼繼續混日子,要麼索性還俗。於是出現了令人痛惜的一幕:當阿難尊者所帶的團隊抵達南天竺的時候,竟有三十餘名年少比丘舍戒還俗。

  後來,當阿難從南天竺返回到北印度的王舍城之後,跟隨他身後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童子」(未滿二十歲且尚未剃發得度的男子),也就是說,那些比丘基本上都跑光了。可以說這是比較嚴重的佛教事件,並引起了摩訶迦葉尊者的高度關注。

  阿難返回王舍城後,並去拜望迦葉尊者迦葉尊者開門見山地問阿難:「汝從何來?徒眾鮮少?」迦葉重點是想問後面一句,即你那些徒弟呢?怎麼都不見蹤影了?阿難如實相告:「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年少比丘三十人舍戒還俗,徒眾損減,又今在者多是童子。」

  迦葉尊者聞後質問阿難:「有幾福利,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聽三人以上制群食戒?」什麼叫群食戒呢?就是在沒有特殊情況下,不允許三人以上到在家人家中接受飲食供養。哪些屬於特殊情況?即「除了生病時、接受衣服供養時、縫製衣服時、僧眾一同遊行時、僧眾一同乘船時、僧眾集會時、外道沙門布施食物時」等七種情況可以集體受供,其餘情況一律不得集體受供。佛陀為什麼要制定群食戒?正如阿難所回答的那樣,其原因有二:「一者為貧小家,二者多諸惡人以為伴黨,相破壞故。莫令惡人於僧中住,而受眾名,映障大眾,別為二部,互相嫌諍。」第一條,即「為貧小家」,有些人經濟能力本來就很差,自己家裡的溫飽都無力解決,哪有能力去施捨眾多比丘飲食呢?從這里可以看出佛陀民眾疾苦很是同情。第二條,是從僧團內部來說,最初制戒因緣乃是源於提婆多為了勾結朋黨收買人心,經常呼朋喚友一起去居士家大吃大喝,弄得名聲狼籍,嚴重玷污了僧團聲譽故而佛陀為了防止「多諸惡人以為伴黨」,便制定群食戒,以約束不法僧徒。

  阿難的回答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因為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陀的教誡絕大多數阿難都做到爛熟於胸,對於群食戒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迦葉也當然知道這個問題是難不到阿難的,然而他正是需要阿難這句話,以此可以進一步詰責阿難:「汝知此義,如何於飢饉時,與眾多年少弟子南山國土遊行,令三十人舍戒還俗,徒眾損減,余者多是童子?」你阿難明明知道佛制此戒,為什麼還要帶著這些年少比丘跑到人家去大吃大喝呢?說到這里,迦葉似乎很生氣,他指責阿難:「汝是童子,不知籌量。」大意是說阿難還是毛頭小伙,沒有「腦子」。

  阿難聽了後有些不解:「雲何尊者摩訶迦葉!我已頭發二色,猶言童子?」我明明兩鬢斑白,怎麼能說我是尚未成年的小夥子呢?迦葉態度很堅決:你把徒眾都弄得舍戒還俗了,你阿難不懂事的小孩又有什麼差別

  至於本經中涉及到的其他事跡,本文不再細述。(11.1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