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D 1148經:本經是佛陀教導波斯匿王鑒別真假阿羅漢的方法。

  1148經:本經是佛陀教導波斯匿王鑒別真假阿羅漢方法

  雖說波斯匿王自皈依佛陀崇信佛法,但是他畢竟是居家人士,對佛法比丘很難有著深入的了解,甚至連佛教比丘沙門外道都區分得不是很清楚。有一波斯匿王見到一大外道(尼乾子、闍祇羅、一舍羅各七人)在宮門外彷徉時,還以為他們是已經得道的阿羅漢!所以當波斯匿王見到他們時,「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後來當波斯匿王將此事經過向佛陀報告時,不僅沒有得到讚許,相反卻受到了佛陀的斥責:「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稱名,合掌問訊?」對於這些外道,你作為佛弟子,為什麼要恭敬他們,並報上姓名呢?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古印度自報姓名大約是十分謙卑的舉止,表示對方在思想修為方面取得了極高成就,值得自己尊崇和敬仰。

  對於佛陀的責備,波斯匿王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也就是說波斯把他們當成了已經成就聖道的阿羅漢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是什麼原因使得波斯匿產生這樣的錯覺呢?從經文交待的情況看,這些外道分別是祼形外道、結發外道和一衣外道,這些外道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身皆粗大」,也就是肚大腰圓(說白了就是幾個腦肥腸滿的大胖子)別的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僅憑「身皆粗大」這一點,就產生「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的想法,似乎讓人頗感意外,難道身體長得五大三粗,便是阿羅漢的特徵之一?倘若如此,這也太以貌取人了吧?

  佛陀聞後,對波斯匿王開示如下:

  「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不要說平凡人,即便是出家修持多年的老比丘,在沒有證得「他心智」的情況下,不可能對眼前的事物做出准確無誤的判斷。阿羅漢之所以可以稱之為阿羅漢,惟一的標準是他們的「自作證,已卸重擔,不受諸有」。而這個標准,單憑我們的五官去觀察與思惟,是絕對不可能得出結論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凡夫啊,凡夫怎麼可能去妄加揣測聖人境界呢?如此說來,世間阿羅漢就沒有一點跡象可循了?決不是這樣。佛陀說,「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這是對其持戒情狀的長期悉心諦審觀察,也並不是不可能。從時間上講,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但僅僅時間長是不夠的,還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去觀察,看看對方能不能「經諸苦難」的考驗,能不能做到「數十年如一日」。可以說,此時我們便可以給某一個人下定語了,因為可以「偽裝一時」,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偽裝一世」。

  從這裡可以看出,波斯匿王僅憑人家「身皆粗壯」便判定是阿羅漢,豈不是很可笑?然而生活中「以貌取人」的可笑之事可謂司空見慣,不足為怪。如果我們覺得它「可笑」,弄不好我們自己就成了「可笑之人」了。最後用自作一聯總結本經:

  不以形相善惡,但憑慧黠觀戒行。(11.1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