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J 1157經:本經敘述布施飯食當一以貫之,不要生起厭煩心。

  1157經:本經敘述布施飯食當一以貫之,不要生起厭煩心。

  如前文所述,佛陀經常不辭辛勞,親自外出乞食。曾經一段時間佛陀住錫於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有一天清晨,佛陀照例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佛陀嚴格按照「次第行乞」的乞食法辦事,在遵守制度方面以身作則。

  這位火與婆羅門遙見世尊自來他家乞食,感到無上光榮,於是「即具眾美飲食,滿缽與之」。給佛陀做了許多好吃的,把佛陀缽盂裝得滿滿的,幾乎都要盛不下了。雖然這位火與婆羅門未必是位佛教徒,但是當他見到佛陀他家來乞食,真是打心眼裡高興,他覺得篷蓽生輝、三生有幸。佛陀見他歡喜,「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也就是接連來了幾天,幾乎天天都到他家來乞食。時間久了,這位婆羅門心裡開始不是滋味了,他在自己的小算盤:世尊怎麼天天到我家來乞食呢?難道是貪圖我布施給他的的美食嗎(「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這就是我們凡夫常犯的毛病,即眾生無常反覆心,《增廣賢文》里說:「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這裡的「小人」,是與「大人」相對應,意指凡夫眾生之輩。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其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便是「心易反覆」,忽好忽壞,而且極易退轉,極易厭煩。

  對於婆羅門的心思,佛陀當然很清楚。佛陀是說了一偈,大意是這樣的:農夫需要辛勤勞作才會有好的收成,而人也要經常布施給別人才會獲得善利果報。只要我們還活在這個世上,各種問題總是沒完沒了,沒有盡頭和歸期。就算是我們離世命終,還是要遭受到輪回的剪熬,生生世世輪轉不休。對於與火婆羅門而言,對於佛陀三番五次地上門乞食之舉,便開始極不耐煩,且怨言不休,那麼對於輪迴流轉於三界之內,豈不是要天天尋死覓活的?由此可見,佛陀數度去婆羅門家裡去乞食,絕非貪圖美食,也絕非有意刁難人家,而是在通過此舉讓施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日日布施佛陀,不僅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相反卻是為自己播下了人間最最殊勝福德種子。所謂「供養飲食,於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則我田為良!」

  這則經典告訴我們:居士們在布施供養出家法師們時,一不能生起有相分別心,二不能生起貢高我慢心,三不能生起厭煩苦惱心。不要將布施視為某種負擔,相反,我們要將每一次的布施,視為播種人間最優良的福田。如此這般,則無論施者還是受者,都能夠皆大歡喜,福慧與日俱增!(11.2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