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K 1158經:本經是妻子引導丈夫信佛從而生起凈信的記載。

  1158經:本經是妻子引導丈夫信佛而生起凈信的記載。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古代印度,從總體上講,一般而言總是女子信佛居多,而且也比較虔誠。本經中的有一位婆羅門女名叫婆肆吒,不僅崇信三寶,而且在個人修持方面也很有建樹,經中說她「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集盡道(四諦)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慧」。無間慧即「無間等之慧」,也就是具備了初果以上的智慧。一個女子能在四諦上獲得「離疑惑」,那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女居士丈夫佛教並無信仰,然而卻也並無惡感——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然而其夫也有不滿意的地方,比如每當婆羅門女遇到不順心或者不如意事情時,總會「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並且口中念念有詞:「南無多陀阿伽度(歸命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這是佛陀的稱念,或者是求得佛陀感應與幫助。從這些經句的表述中,我們分明見到了後來念佛法門以及菩薩尋聲救苦法門影子

  對於婆羅門女口中的念言,夫婆羅門心裡很不高興,他甚至懷疑妻子中了什麼魔法,或者是某種鬼神依附在妻子身上。每當妻子念這段話時,他都會大聲妻子說:「為鬼著耶?無有此義,舍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嘆彼沙門黑暗之分,世所不稱。」從婆羅門夫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信仰本宗婆羅門教義對於佛法並不予以認同,甚至認為佛陀的說教是不為世間接受的一種「歪理邪說」。為了「挽救」妻子婆羅門夫決定當面質問佛陀,用辯論的方式使佛陀屈服,「我今當往共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

  當面見佛陀後,婆羅門說了一偈:「為殺於何等,而得安隱眠?為殺於何等,令心得無憂?」要除滅什麼東西,才能使我們每天能睡個安穩覺,而且能使我內心從此以後無憂無慮?佛陀回答:「殺於嗔恨者,而得安隱眠。殺於嗔恚者,而心得無憂。嗔恚為毒本,能害甘種子;能害於彼者,賢聖所稱嘆;若能害彼者,其心得無憂。」在這裡佛陀重點以「嗔恚」為重點,宣講了嗔恚的極端危害性。佛陀為什麼要以「嗔恚」為突破口呢?原因是該婆羅門犯了這樣的毛病,每當妻子開始感念佛陀以及三寶恩德與加被時,婆羅門都很不高興,還認為妻子是被「鬼神附體」。所以佛陀說法很講究對機,在時機和場合以及因緣方面都很處理得都很到位。佛陀在這裡說,若我們在身口意三者上面均能做到無嗔無恨,那麼不僅夜夜安穩入眠,而且從此以後可謂心安無憂,連神仙都會欽羨三分。

  在佛陀座前,一切聞法者的思想覺悟普遍較之以前大有提高。當婆羅門夫聽完佛陀的一偈後,便立馬有所醒悟,他「聞佛所說,示教照喜」後,很是開心。於是佛陀為他「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凈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凈,分別廣說」後,婆羅門夫便「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此以後皈依三寶,「盡其壽命,為優婆塞」。後來,在其妻的幫助下,婆羅門夫剃髮染衣,成為一名比丘,並最終「得阿羅漢,心善解脫」。(11.28.)

THE END